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作为国内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大学在职博士项目始终以高质量教学著称。今天咱们就唠唠2024年金融学在职博士的最新招生政策,准备报考的朋友可得仔细看好了。
一、硬性门槛有讲究
今年报考条件新增两条细则:①需提供近3年主持或参与的金融相关项目证明(可以是企业内训项目)②英语要求新增多邻国115分替代选项。学历要求仍保持硕士学历,但特别注明接受海外学历认证,这对海归朋友是个好消息。
二、学费标准有调整
2024年学费整体上调8%,分三年缴纳。首年8.2万含教材费,后两年各7.6万。不过新增企业高管奖学金计划,年营收5亿以上企业的高管可申请30%学费减免。我强调一点:住宿费不再包含在学费中,需自行申请校内公寓。
三、课程设置三大升级
1. 新增"金融科技与量化投资"???,配备彭博终端实训室
2. 论文指导改为双导师制(校内教授+行业专家)
3. 必修课增加实地考察环节,包括上交所、南京金融城等
四、报考流程“防坑”秘诀
建议提前3个月准备材料,特别注意:
推荐信必须使用南大专用模板(官网可下载)
工作证明需体现具体金融相关工作内容
研究计划书控制在5000字以内,重点突出实操性
今年报名系统升级后,材料提交截止后不再接受补交。建议在截止前一周完成网报,预留修改时间。现场确认新增线上办理通道,但江浙沪户籍考生仍需现场采集指纹。
五、“懂行的人”的血泪经验
去年录取的张学长分享:笔试中的案例分析题占比提升到40%,要多关注近期金融热点事件。面试环节新增压力测试,考官会针对工作经历进行连环追问,切记保持逻辑连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今年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标准,高血压、色弱等既往不影响录取的情况,现在可能成为淘汰方面。建议提前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就医调整。
在职博士论文盲审未通过的真实案例剖析
去年秋天,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博士生一姐妹收到盲审结果时,整个人都懵了——三份评审意见中两份明确给出"不通过"。这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男人,白天在互联网公司带技术团队,晚上熬夜写论文,坚持了整整四年,却在对了关头栽了跟头。
论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事后复盘发现,技术实现章节的数据表格存在前后矛盾,第三章引用的两篇外文文献找不到原文出处。最致命的是,论文提出的算法改进方案,与某篇三年前的硕士毕业论文高度相似。这些问题在预答辩时都被提到过,但一姐妹总觉得"大框架没问题,细节后面再改"。
盲审专家们的意见直指要害:理论创新部分缺乏对比实验数据支撑,文献综述像开中药铺似的罗列参考文献,研究意义部分通篇都是"填补空白""促进发展"之类的空话。有位评审专家甚至批注:"作者似乎没搞懂自己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框架"。
在职读博的隐形圈套 一同事的情况不是个例。很多在职博士把工作思维带进论文写作,习惯用项目汇报的方式写学术论文。某高校研究生院老师透露,他们学校在职博士的盲审不通过率比全日制高18%,常见问题包括引用文献老旧、研究方法描述不清、数据采集过程不透明。
时间管理是另一个痛点。一朋友的论文进度表显示,开题后的前八个月只写了七千字,说一千,道一万半年突击完成八万字。这种"前松后紧"的写作节奏,导致后期没时间找导师反复修改,查重前匆忙删减内容反而造成逻辑断裂。
“老江湖”的血泪经验 某985高校博导建议,在职博士要建立固定的论文写作时间,哪怕每天只写半小时。文献管理从开题就要做好分类标签,实验数据随时归档备份。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导师的定期沟通,别等到送审前才把论文交出去。
现在一同事正在准备二次送审。他重新梳理了算法推导过程,补做了三组对比实验,把三十多页的综述压缩成十五页的文献述评。一次组会上,导师终于点了头:"这次像篇正经学术论文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