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一朋友在饭局上又被同事问起:"听说你读的南大金融非全博士,这种文凭社会认不认可哈?"其实自从我2019年入学以来,这个问题被亲戚朋友问过不下20次。今天咱就唠唠掏心窝子的话,用我在南京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院读非全博士的亲身体验,给童鞋们儿掰扯明白。
先说学校背景这块硬招牌。南京大学作为C9联盟高校,金融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稳居A类。我读的这个非全项目,和全日制共用同一套培养方案,连导师都是同一批人。去年我们班有个在银行当支行长的同学,毕业论文直接拿了校级优秀,现在都成他们行里重点培养对象了。
课程设置上确实有讲究。周一到周五晚上是线上直播课,周末得到仙林校区上实体课。我统计过,平均每学期要啃完20篇英文文献,这强度比很多全日制项目都大。不过好处是案例教学特别多,像去年讲数字货币那章,直接请了央行研究所的专家来现场讨论。
要说最值钱的,还得是校友圈子。我们这届非全班32个人,有私募基金经理、城商行副行长,还有两个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去年有个师兄牵线,促成了我们班三个同学所在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项目,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变现。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我观察班上退学的3个同学,都是因为没算清楚三笔账:时间账(每周至少15小时学习)、经济账(6年总费用约28万)、机会账(读博期间很难跳槽)。建议想报名的朋友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现在的工作是否需要博士学位加持?能否保证未来5年不换城市?家人是否支持你长期投入?
关于证书含金量这个敏感话题,可以给大家吃个定心丸。毕业证和学位证上不会标注"非全日制",学信网认证和全日制完全一致。去年江苏省某地级市公开选拔金融办副主任,我们班就有同学凭这个学历过了资格审查关。
不过要特别注意时间节点,南大从2023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取消了传统的统考模式。现在想报名的得准备好近5年的科研成果,最好能有1-2篇核心期刊论文打底。我帮导师整理过近三年的录取数据,有行业资格证书(CFA/FRM)的申请人成功率高出40%。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如果你在金融行业已经做到中层,未来想往政策研究或学术管理方向发展,这个项目确实是个黄金跳板。但要是单纯想混个文凭涨工资,劝你还是慎重考虑——这里的学习强度,真不是随便划水就能毕业的。
在职博士申请“躲坑”门道:这些隐性成本你必须知道
想读在职博士提升学历?先别急着填申请表!很多人只盯着学费和上课时间,却忽略了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坑”。今天咱们就唠点大实话,帮你避开这些隐形雷区。
一、时间账比你算得更复杂
别以为边工作边读书就是“周末上两天课”那么简单。我认识的老王,报了个985高校的管理学博士,结果发现:
1. 寒暑假要集中授课15天,年假全搭进去还不够
2. 开题报告改8遍是常态,凌晨改论文成家常便饭
3. 中期考核前连熬3个通宵,第二天还得正常上班
真实情况是:5年能毕业的算幸运儿,拖到7、8年的大有人在。建议提前和单位沟通好工作安排,最好找有弹性工作制的单位。
二、经济支出远不止学费
某高校公布的4.8万/年学费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隐藏开支你得心里有数:
? 实验材料费:理工科做课题动不动自掏腰包买耗材
? 差旅住宿费:异地求学每月往返车费+住宿至少2000+
? 人情往来费:师门聚餐、学术会议份子钱每年5000打底
? 延期毕业费:超学制每年要多交8000-1.2万管理费
建议提前准备1.5倍预算,和导师确认课题是否需要自费采购设备。
三、机会成本容易算漏
我表姐辞了银行中层读博,现在后悔得直拍大腿:
1. 错过两次晋升机会,同期同事都当上副行长了
2. 孩子小升初关键期完全顾不上
3. 手头研究项目与本职工作完全不搭界
建议选研究方向时,尽量结合现有工作领域。比如做金融的可以选经济政策研究,做IT的选人工智能应用方向。
四、导师资源分配有门道
别光看导师头衔牛不牛,这三件事更重要:
1. 名下带几个在职生?超过5个的建议慎重
2. 是否愿意给在职生安排实验资源?
3. 团队里有没有协助指导的年轻导师?
有个取巧法子:找刚升博导的副教授,他们通常更有带教热情,资源竞争也少。
五、毕业门槛年年涨
去年某高校突然出新规:
? 工科博士须有2篇SCI+1项发明专利
? 文科博士要发3篇C刊+8万字专著
更坑的是政策溯及既往,之前入学的照样按新规来。建议查清目标院校近3年毕业要求变化趋势,优先选考核标准稳定的学校。
六、家庭关系要提前打预防针
读博期间最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的三个时点:
1. 孩子生病时你在赶论文
2. 春节假期要留校做实验
3. 家里装修完全帮不上忙
“懂行的人”的血泪教训:开始前一定要开家庭会议,把可能的情况摊开说清楚。最好制定个值班表,明确哪些时间段必须顾家。
亲情提示大家,每个学校的坑点各不相同。建议多联系在读学长,最好能请人家吃顿饭细聊。别看现在麻烦,总比入坑后进退两难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