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中医研招办的老师聊天才知道,今年在职博士复试淘汰率比去年高了15%。作为“懂行的人”,我整理了一份超实用的别上当门道,特别是对了要说的材料准备误区,十个考生里有七个都栽过跟头。
一、复试流程全知道
南中医的复试分三天走:第一天资格审查(千万别忘带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第二天上午专业笔试(重点考《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下午实验操作(针灸定位必须精确到毫米),第三天综合面试。去年有个考生就因为在职证明没盖骑缝章,直接失去资格。
二、烧钱重灾区提醒
除了3.8万的学费,这些隐性开支要注意:①每周五下午的线下课必须签到,南京本地考生每月交通费500+,外地考生要提前订好鼓楼校区附近的短租房(月租2500左右)②实验耗材包年费1800元,③师门聚餐AA制每月200+。建议准备5万备用金周转。
三、导师最反感的三种表现
1. 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做实验"(导师当场黑脸的真人真事)
2. 拿着西医方案谈中医创新(去年有考生因此被扣15分)
3. 问"周末能不能不参会"(会被认为科研态度不端正)
四、加分秘籍实测有效
1. 带着已发表的文章去面试(普刊加3分,核心刊加8分)
2. 准备3×5cm的穴位贴当伴手礼(成本2元/个,老师都夸贴心)
3. 背出导师3篇论文的doi编码(瞬间拉近距离)
五、材料准备生死线
必须用学校新版《思想政治考察表》(官网蓝色版本),去年不少人用了旧的红色版本被退回。科研成果证明要原件+复印件,专利证书需附年费缴纳记录。最晚提前1个月准备,有个考生因为公证处排期错过截止时间。
我强调一点:今年新出了跟诊考核环节,需要提供近三年跟师笔记。建议现在就开始整理,别学我去年的临时抱佛脚,在打印店通宵补了18本病历。
南中医在职博士跟诊记录怎么写才能加分?
1. 格式规范是基础,细节决定印象分
别小看格式的规范性!很多同学觉得“内容好就行”,但实际评审中,格式混乱、条目缺失的记录,很容易被扣掉“态度分”。
基础信息要齐全:患者姓名(可用化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主诉、病史等必须清晰标注。
分板块记录:建议按“四诊信息(望闻问切)→辨证分析→治则治法→方药组成→医嘱”的逻辑分段,条理清晰。
字迹工整或电子版排版:手写记录尽量避免涂改;电子版建议用表格形式,重点内容加粗或标色。
2. 内容突出“辨证思维”,避免流水账
记录病例不是抄处方,关键要体现你如何理解老师的诊疗思路。
抓重点症状:比如患者主诉“反复胃痛3年”,不要只写“胃脘胀痛”,而是记录疼痛性质(隐痛、刺痛)、诱发方面(情绪、饮食)、伴随症状(反酸、嗳气)等细节。
分析部分“夹叙夹议”:在记录老师诊断的同时,适当加入自己的思考。例如:“老师此处用黄连配吴茱萸,学生理解为寒热并用,针对患者寒热错杂之证?!?
对比前后变化:复诊病例,务必对比初诊和复诊的舌象、脉象、症状变化,体现治疗效果的动态观察。
3. 活用“小技巧”让记录更生动
加分项往往藏在细节里,试试这些方法:
附上手绘图或照片:比如特殊的舌象、皮疹部位,用简笔画或拍照后打印贴附(注意?;せ颊咭剑?。
标注经典出处:如果老师用到了经方或经典理论,在旁边注明来源,如“此方化裁自《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记录患者反馈:患者服药后的真实反应,比如“服药后腹泻2次,便后反觉轻松”,这类细节能体现你对疗效的观察。
4. 避开三大“雷区”
只记不思考:单纯罗列症状和药方,没有分析个人觉得,会被认为“应付差事”。
过度主观臆断:避免在未跟师讨论的情况下,自行添加不成熟的结论。
忽略特殊病例:常见病记录固然重要,但遇到罕见病案或老师独创的治法,一定要详细整理,这类内容更容易让评审老师眼前一亮。
5. 长期积累,形成个人风格
跟诊初期可以按模板记录,后期建议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
建立关键词索引:按病种(如“失眠”“脾胃病”)或治法(如“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分类整理,方便后续查阅。
定期个人觉得高频方药:统计老师常用药对或核心方剂,分析其应用场景。
加入真实体悟:某一病例让你联想到古籍中的某个观点,或改变了你之前的认知,都可以用批注形式写在旁边。
亲情提示一点:南中医的导师们尤其看重“传承感”。记录时不妨偶尔穿插老师口述的临床心得、用药习惯,甚至诊余闲聊时提到的医德医风故事——这些“软内容”能让你的记录更有温度,也体现出对师承的尊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