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一姐妹哈,我今年38了,你说现在读北师大金融博士还来得及吗?"上周同学聚会上,这句话成了我们这桌的热门话题。作为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12年的“上岸人”,这个问题我至少被问过50次。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伙聊聊,北师大这个金融博士项目到底适合哪些人。
先说说硬性条件。北师大金融博士项目对在职人士有个隐形门槛——年龄。去年我带的研究生小王,34岁申请时导师就直说了:"要是再大两岁,建议考虑其他项目"。这不是歧视,而是项目定位决定的。他们的培养方案紧凑,要求每年至少三个月脱产学习,对35+的职场人来说,平衡家庭、工作和学业确实吃力。
再说说读博成本。我有个同事去年刚毕业,算过一笔账:三年下来不算工资损失,光是学费、差旅、论文指导就要花28万。最关键的是时间成本,北师大要求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光这一项就卡掉近四成的在职学员。去年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论文改到第五稿时项目黄了,说一千,道一万只能拿结业证书。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优势。北师大在政策研究领域确实有独到之处,去年他们的金融政策研究院出了3份被国务院采纳的报告。如果你是体制内金融口的中层干部,或者想往政策研究方向发展,这个博士学历确实能加分。但要注意,他们的研究方向偏宏观金融,想做量化分析或者实操方向的,可能得另寻他处。
建议三类人重点考虑:1. 32岁以下的金融机构管理岗 2. 高校教师评职称急需学历的 3. 有政商资源需要镀金的。其他人真得掂量掂量,特别是自费读博的,得做好三年后可能只是多张文凭的心理准备。
金融博士毕业后的真实收入是多少?
一、金融博士的工资单 真没你想的那么玄乎
很多人一听"博士"就自动脑补年薪百万,其实金融博士刚毕业的工资单,可能比大家想象中接地气得多。一线城市的国有金融机构里,金融博士入职首年的税前收入通常在25-35万区间,和清北复交的硕士毕业生基本持平。要是进到券商研究所做宏观分析,年底奖金能拿6-12个月工资,但碰上行情差的年份也可能直接"腰斩"。
去年认识个央财博士,毕业后进了某股份制银行总行,每个月到手1万8,公积金双边交5000多。他自嘲说:"读了八年书,还不如本科毕业就进银行的同学混成支行行长挣得多。"这话虽然带着玩笑,倒也说出了学历和收入不成正比的现实。
二、挣多挣少 关键得看端什么饭碗
同样是金融博士,去高校和去市场完全是两种活法。中西部普通高校给副教授开的安家费能到50万,但每月到手工资可能就八千块;要是去深圳的私募基金做量化研究,起薪直接60万往上走,不过每天得面对K线图熬到半夜。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我师兄博士毕业后同时拿到某985高校讲师岗和某外资投行offer,前者年薪18万带寒暑假,后者给78万但要常驻香港。对了他选了高校,理由是"不想把头发都熬秃了",现在天天在朋友圈晒自己种的有机蔬菜。
三、那些隐藏的"收入加成"
金融圈里有句话叫"牌照就是生产力",博士学历在某些领域确实是硬通货。比如想进央行政策研究室这类单位,没有博士文凭连简历关都过不去。再比如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学历栏填个"博士"肯定比硕士更有竞争力。
认识个在上海做家族办公室的博士,平时基本工资就三万出头,但帮客户做资产配置能拿千分之一的佣金。去年赶上有个客户转进来两个亿,光这一单就提了二十万。他说这行当就像"开盲盒",有时候半年不开张,开张就能吃半年。
四、学历贬值时代 别把文凭当保险箱
现在清北的金融博士每年毕业小两百人,海归博士更是一抓一大把。去年某券商招行业研究员,10个应聘者里8个有博士学位。人力总监私下说:"现在博士面个基础岗都不稀奇,我们更看重实习经历是不是对口。"
有个在证监会工作的朋友说得实在:"博士头衔就像高级西装,穿着去谈业务显专业,但真要促成交易,还得看你会不会喝酒、懂不懂人情世故。"这话虽然直白,倒也说出了金融行业的生存法则。
五、未来十年的变数
现在各大银行都在搞智能投顾,很多基础分析工作被AI替代。有个在公募基金做量化的博士说,他们团队新招的人反而都是数学系的硕士:"搞机器学习压根不看是不是金融博士,能建模型跑数据才是硬道理。"不过另一方面,国家智库和监管机构对复合型博士的需求倒是越来越大,既懂区块链又懂货币政策的人才格外抢手。
关于收入的真心话
跟几个毕业5年以上的金融博士聊过,发现混得好的有个共同点:早就跳出了"博士就该如何如何"的思维定式。有个在保险资管公司带团队的师兄说:"读博时觉得发核心期刊最重要,工作后才发现,能把30页的监管文件用三句话说清楚才是真本事。"他手下带着好几个硕士生,年终奖照样拿得比不少博士多。
说到底,金融行业的收入从来不是按学历明码标价,北大的博士和普通本科可能坐在同一个交易大厅,奖金多少全看当年部门盈利。倒是那些早早认清自己优势的博士,不管是擅长做研究还是搞关系,反而都找到了舒服的挣钱姿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