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作为国内师范类院校的头部选手,北师大经济在职博士每年吸引着大批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报考。但真正能穿上那身红黑学位服的,往往不到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一。一姐妹作为2022届毕业生,今天就掰开揉碎给大家讲讲真实毕业门槛。
第一道坎儿:课程学分要实打实修满
别以为在职就能轻松混学分,北师大要求必须完成12门核心课+4门选修课,每门课出勤率不得低于80%。去年就有个银行行长因为出差太多,三门课被记缺勤直接挂了科。最要命的是《高级计量经济学》这门课,连续三年挂科率超过40%,一同事那届38人的班级,第一次考试只有9人及格。
第二道坎儿:中期考核卡掉一半人
修满学分后要过"生死关"——中期考核。这个环节要交3万字以上的研究进展报告,还要面对5位教授的轮番提问。2023年的数据很有意思:72人参加考核,32人因"理论基础薄弱"被要求延期,15人因"研究设计缺陷"直接被淘汰。有个做区域经济研究的同学,因为没更新2020年后的数据,当场被导师批"研究价值归零"。
第三道坎儿:毕业论文是重头戏
8-10万字的博士论文可不是闹着玩的。经济学院有明确规定:必须运用两种以上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数据必须包含省部级以上的统计数据。去年有个同学写了8稿都没过,说一千,道一万导师说了实话:"你用的县域经济数据样本量才200条,这连硕士论文标准都够不上。"更残酷的是盲审环节,三个外审专家只要有一个打C,直接延期半年。
第四道坎儿:科研成果硬指标
别以为写完论文就能毕业,学校白纸黑字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2篇CSSCI期刊论文,或1篇SSCI+1篇北大核心。一同事室友为了发篇《经济研究》,改了11稿,等了整整14个月。更有狠人直接自费参加国际会议,就为攒点像样的学术履历。
说到这你可能要问:费这么大劲值不值?据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数据,近三年毕业的127名经济在职博士中,86%在3年内获得职务晋升,72%主持过省部级课题。更重要的是,这个博士文凭在高校系统里就是"硬通货",评职称时比其他院校能早半年到一年。
要是你现在正为毕业发愁,记住这三条“上岸人”的经验:选导师时重点看近三年带毕业生的数量;开题报告一定要附上详细的数据获取方案;中期考核前先把CSSCI论文搞定。毕竟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没人想当永远的"在读博士"。
相关阅读:《北师大经济学院导师选择秘诀:这三位教授毕业通过率最高》
北师大经济学院导师选择攻略:这三位教授毕业通过率最高
每年开学季,北师大经济学院研一新生最愁的就是选导师。图书馆三楼的自习区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拿着导师名单咬耳朵:"听说李老师特别严格?""王教授今年还带不带硕士哈?"今天咱们就聊聊院里公认"毕业不卡人"的三位宝藏导师。
李教授:论文把关严 但从不拖进度
李老师的办公室常年飘着茶香,书架上码着二十年来带过的毕业论文。他的学生都说:"老头儿改论文是真狠,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去年毕业的小刘回忆,自己的开题报告被打回来改了七遍,但答辩时所有评委都夸框架扎实。秘诀在于李教授独创的"三三制"——确定选题后每三周碰一次头,每次解决三个核心问题。这种节奏既保证进度,又不让学生瞎忙活。
王教授:项目资源多 实践机会足
在应用经济学领域,王教授手头总有做不完的课题。他的学生研二就能跟着做政府咨询项目,去年有个团队直接参与了雄安新区的产业规划。最让其他同学眼红的是,王教授组的毕业生简历上都有拿得出手的实战案例。不过要注意,王老师特别看重时间管理,每周的组会雷打不动,迟到超过三次的学生会被"发配"去整理十年期的经济数据。
张教授:沟通无障碍 节奏把握准
年轻导师里最抢手的要数张老师,办公室门永远开着,微信消息基本秒回。有个段子在院里流传:某天凌晨两点,张教授批改论文时发现有个数据异常,直接开车到学生宿舍楼下送参考资料。他带学生有个特点——第一年狠抓计量方法,第二年主攻论文写作,到研三反而会劝学生"别总泡图书馆,多去招聘会转转"。这种张弛有度的带教方式,让他的学生就业率和毕业率常年双高。
选导师这事儿讲究"门当户对",要是就想安稳毕业,这三位教授的通过率确实有保障。不过也要看个人研究方向合不合,建议提前看看老师们近三年的论文,再去他们主讲的课上蹭几节。去年有学生蹲点半个月才在食堂"偶遇"心仪导师,这种执着劲儿倒是很符合经济学院的传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