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教师朋友的私信:"北师大的教育博士到底有没有必要读?"作为国内师范类院校的"天花板",北师大教育博士项目确实自带光环。但别急着交报名表,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
先给大家泼盆冷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这个博士。举个例子,去年我认识的小学王老师,课教得一级棒,但就是职称卡在副高上不去。他咬牙报了北师大博士,结果发现课程里大把的量化研究、教育政策分析,跟他日常教学完全不沾边。说一千,道一万论文选题折腾了两年多,头发都白了一圈。
那什么样的老师适合读呢?我观察了身边顺利毕业的案例,发现这三类人最合适:
1. 学校中层干部:想往校长、教育局长发展的
2. 教研员或培训师:需要理论支撑实践工作的
3.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非升即走压力的
学费方面确实不便宜,四年下来杂七杂八将近20万。不过有个隐藏福利很多人不知道:部分省市的教育系统会给博士学历教师发放专项补贴。像江苏某地就给博士学历教师每月额外补贴3000元,相当于把学费赚回来了。
上课时间安排是周末+寒暑假集中授课,但别以为这就轻松了。我统计过学员的日常:平均每周要挤15小时看文献,开题后更是得见缝插针写论文。带毕业班的李主任就吐槽,有段时间天天早上5点起来改论文,7点还得去盯早自习。
说到最关键的博士学位含金量,北师大确实硬气。去年某省会城市教育局的干部选拔,明确要求候选人有985高校教育博士学历。但要注意,现在很多中小学更看重教学实绩,除非你想走管理路线,否则可能不如多拿几个教学比赛奖实在。
给正在犹豫的老师三个实在建议:
1. 先摸清单位政策:评职称到底认不认在职博士
2. 算好经济账:除了学费,还要算上异地交通、住宿费用
3. 做好心理准备:读博期间基本告别周末和节假日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如果你已经35+,在单位发展遇到天花板,这个博士学历可能就是破局的关键。但要是单纯想镀个金,劝你还是把钱省下来买房更实在。
北师大教育博士毕业真实去向统计
说到北师大教育博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毕业后肯定去大学当老师吧?"这话只说对了一小半。和几位在读的博士同学聊了聊,再结合北师大官网的公开数据,发现实际情况比大家想象的有意思得多。
一、高校任教确实是主流
约4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高校,不过这里有个细节:重点大学现在更倾向于招有海外经历的博士,所以北师大博士更多流向地方师范院校或高职院校。比如去年毕业的李学姐,现在就在某省属师范院校带教育学专业课,她说:"现在高校招聘都看项目经历,读博期间跟着导师做的省重点课题,成了求职时的敲门砖。"
二、中小学管理层成新趋势
有个出人意料的现象:近三年有28%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中小学。可不是去当普通老师,而是直接竞聘教学副校长、教研主任这类岗位。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赵副校长就是北师大教育博士,他坦言:"现在学校管理层既要懂教学,又要会做教育研究,博士学历在职称评定和项目申报时确实占优势。"
三、教育机构"高参"吃香
大约15%的毕业生流向教育研究院、教科所等机构。这类单位特别看重博士的系统研究能力,有个师兄在地方教科所负责课改项目,他透露:"现在各地搞'一校一策'改革,我们做的校本课程评估报告,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财政拨款。"
四、跨界发展不稀奇
还有约10%的人选择"不务正业"。认识个师姐博士毕业后创办了研学机构,把北师大教育理论转化成实践课程,去年还拿了天使投资。她说:"教育博士的思维框架,在做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时特别管用。"
五、继续深造的"少数派"
大概2%的毕业生选择去海外做博士后,这部分人多半早有规划。比如王学长在读博期间就发了3篇SSCI,现在在德国某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他说:"国内教育学研究方法越来越重视量化分析,出去学点新技术新范式,回来竞争力更强。"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这两年选择体制内岗位的比例明显上升,特别是疫情后,更多毕业生倾向稳定的高校或事业单位。不过也有特例——有位毕业生把博士论文里的"游戏化教学"理论做成了创业项目,现在和多家学校合作开发教学软件。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实用建议:打算考教育博士的朋友,最好在读博前就想清楚发展方向。如果目标是进高校,就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想进中小学管理层,可以争取去名校跟岗实习;有意创业的,不妨选修些经管类课程。北师大提供的平台资源很多,关键看自己怎么利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