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北师大经济学博士是不是随便考考就能上?"这是私信里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作为带过3届在职博士生的导师,今天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先给结论:相比其他985院校,北师大确实算得上性价比之选,但绝不是某些中介说的"交钱就能读"。
先看硬指标:去年报考人数比前年涨了40%,但录取率稳定在12%左右。学费分三年交,每年4.8万,加上论文指导费和其他杂费,全程大概要准备18-20万。注意这个费用不包含考前辅导班,市面上那些“抱过”班动辄再加3-5万。
备考阶段最大的误区是死磕英语。其实笔试英语只占30%,重点要放在专业课上。经济学综合考试必考三本书:曼昆的《宏观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以及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建议重点掌握近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究方向,去年就考了契约理论的相关应用分析。
面试环节要注意三个细节:一是着装不必正装,但忌穿休闲装,建议商务休闲;二是答辩时切忌说"这个领域我不太懂",可以换成"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的理解是...";三是务必提前了解导师组近三年的研究课题,去年有个考生因为准确提到某位导师刚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试直接加了10分。
说到毕业难度,近三年数据显示:83%的学员能在5年内完成学业,核心期刊发表要求是2篇(其中至少1篇CSSCI)。有个取巧的办法:选择与导师在研课题相关的方向,这样实验数据获取和论文指导都会更顺利。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3月前务必完成研究计划书初稿,4月联系推荐人,5月开始刷近三年真题。如果现在还没开始准备,建议考虑明年报考,仓促准备很容易成为那88%的落榜者。
北师大非全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八年老生亲身经历
"读非全博士?做好掉层皮的准备吧。" 这是我八年前报名北师大非全博士时,师兄拍着我肩膀说的原话。当时觉得夸张,现在看着抽屉里攒了半人高的车票、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监控截图、被期刊打回来的第11版论文,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一、时间根本不是海绵里的水
白天在中学当班主任,晚上赶高铁回北京上课,周日晚上再红着眼眶改教案——这是我前三年的常态。北师大对非全博士的课程考勤毫不含糊,缺课三次直接取消考试资格。有同学因为孩子高烧请假两次,第三次课当天自己挂着吊瓶来教室,左手输液右手记笔记。
论文开题那半年更煎熬。导师组每周四下午固定开组会,我在的中学周四全天排课。说一千,道一万只能求校长调课,代价是承包了整个教研组期末试卷出题。现在听到"周四"俩字还条件反射胃疼。
二、论文是座翻不过的山
非全博士毕业要求跟全日制完全一样:两篇C刊+十万字大论文。但全职工作的我们,永远在跟数据抢时间。有位师姐做教育实证研究,只能趁寒暑假跑田野调查。她连续三个春节在云南村小过,说一千,道一万一次调研完高烧40度,硬是躺在医院病床上把访谈录音整理完。
期刊投稿更是蹊跷。我第一篇论文投了五次,三个外审意见直白得扎心:"数据样本量不足""理论框架陈旧""建议改投职教类刊物"。最崩溃的是有位评审说:"建议作者先系统学习研究方法",而我白天刚给全区教师做了研究方法的培训。
三、导师的"时差"比跨国恋还难
非全博士最大的尴尬在于,你的工作时间正好是导师的休息时间。我导师习惯早上七点看文献,而我那会儿正在带学生早自习。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凌晨一点给导师发修改稿,第二天七点收到20条语音批注,每条都超过60秒。
有个同学更心酸。他导师去美国访学,为了配合时差,半年里每天凌晨三点爬起来视频讨论。有次开着摄像头睡着了,导师在那边讲了半小时才发现,气得直接挂断。后来他买了五个闹钟,在书房贴满"不准睡"的便利贴。
四、经济账比学术账更难算
很多人不知道,北师大非全博士学费比全日制高30%,且不享受住宿补贴。我同学里有卖了两居室交学费的,有周末跑滴滴赚实验经费的。最狠的是哲学系那位大哥,接了三家机构的考研辅导课,喉咙常年带着含片,他说这叫"知识变现闭环"。
八年下来,我们那届非全博士班32人,目前拿到学位的只有3个。有同学在第七年选择放弃,退学手续办完那天,他在朋友圈发了张教学楼夜景,配文:"就当谈了一场昂贵的异地恋。"
现在每次路过北师大西门,总会想起那些啃着包子赶早课的日子。非全博士这条路,真不是单靠毅力就能走完的。它需要你背后有个能随时顶上位的家人,单位有个开明的领导,银行卡里有够厚的底气,最重要的是——得学会在学术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