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粉丝私信:"一同事,我工作十年了想读个在职博,但清华金融班学费要40万,值不值哈?"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班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
先给大家看组真实数据:2023年清华经管院在职博士班录取的62人中,38人是金融机构中层以上管理者,15人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剩下的都是年营收过亿的创业者。这说明什么?这个班本质上是个高端资源池。
三类人最适合报读:
1. 金融圈中层以上管理者(年薪80万+):学费两年就能赚回来,还能打通监管层人脉
2. 家族企业接班人:系统学习金融知识的同时,能接触央企投资部资源
3. 券商/基金公司骨干:毕业时拿到的校友资源,比考10个CFA都管用
我带的学员里有个典型案例:某城商行支行长王总,42岁那年咬牙报了班。结业后不仅调到总行当部门副总,还通过同学牵线拿下两个国企大单,年终奖直接翻了三倍。用他的话说:"课堂上讲的量化模型可能用不上,但茶歇时认识的银保监领导,关键时刻真能救命。"
当然,普通工薪族要慎重考虑。40万学费相当于二三线城市一套房首付,如果单纯为混学历,真不如读个5万块的网络班。但如果你是冲着这三样来的:清华的校友卡、金融圈顶层人脉、系统性的认知升级,这个投资绝对物超所值。
亲情提示准备报考的朋友:今年开始增加了"研究成果"考核项,要求报名时至少提交过2篇行业分析报告。很多培训机构不会告诉您这个隐形门槛,建议先整理下过往的工作成果再申请。
在职博士含金量高吗?单位到底认不认这个学历?
一说起在职博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边工作边读书,能学到真东西吗?”其实这个问题得掰开看。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最大的区别,是学习方式不同,但培养标准并没有降低。比如某高校的工程学博士,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毕业论文答辩的评委都是同一批教授,查重率要求也一模一样。
但现实中也存在个别学校把关不严的情况。去年有个朋友在某二线城市读在职博士,导师我就直接说“只要按时交学费,论文“抱过””。这种“注水”现象确实存在,但属于少数情况。大部分985/211院校的在职博士项目,从开题报告到中期考核,流程和全日制几乎没区别。
二、单位招聘时怎么看待在职博士?
国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比较有意思。某省属设计院的人事主管私下说过:“我们招结构工程师,看到在职博士反而加分。因为能熬下博士学位的,说明既能扛工作压力,又有学习能力。”但到了高校教师招聘时,某双一流大学的招聘公告明确写着“原则上要求全日制博士”。
私企的态度更务实。一家互联网大厂的HR举过例子:去年招算法工程师时,两个候选人一个是在职博士,另一个是硕士但有5年项目经验,对了要了硕士。老板的原话是:“我们要看实际编码能力,不是看学历盖章?!?/p>
三、怎么判断值不值得读?
先看所在行业特性。如果是医疗、法律这类看重职称的领域,读在职博士确实管用。某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就说:“评正高职称时,我的在职博士学历直接加了3分,比发两篇核心期刊还顶用?!?/p>
再看个人时间管理。有个在银行工作的读者分享过经历:他读金融学在职博士时,连续三年没休过年假,周末全泡在实验室。说一千,道一万虽然拿到了学位,但体检查出了胃溃疡。所以说,没做好熬夜准备的人要慎重。
最关键的是导师态度。某高校博导曾吐槽:“带在职博士最头疼,学生动不动就说要出差、要开会。后来我立规矩,每月必须来实验室打卡满48小时?!庇龅秸庵盅细竦牡际Γ炊苷嬲У蕉?。
四、这些细节要注意
现在很多单位的人事系统会区分学历获取方式。比如某央企的岗位晋升文件里明确写着:“在职攻读学历者,需提供学习期间社保缴纳记录”。意思是说,如果读博期间社保断缴,可能被认定为脱产学习。
还有证书上的小门道。2017年后入学的在职博士,毕业证和全日制一样不再标注学习方式,但学位证书编号第5位是“2”(全日制是“1”)。有些单位的人力资源会专门查这个编号。
建议打算读的人,先去目标单位打听清楚。比如电力系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读在职博士期间若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可按全日制博士待遇认定。这种行业潜规则,外人根本想不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