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粉丝私信问:"王老师,我工作十年攒了30万存款,想报清华的金融在职博士,但怕这钱打水漂哈..."说实话,这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去年我表弟刚读完这个项目,今天我就结合真实案例,说点大实话。
先说三个扎心事实:
1. 去年毕业的36人中,有5人因单位不认非全日制学历,至今没拿到职称晋升
2. 班里做私募的同学普遍反映,实操课内容比行业前沿落后2-3年
3. 真正靠这个文凭跳槽成功的,都是本身就在头部券商工作的人
但这钱也不是白花。我表弟在四大行省分行,去年评副高职称时,这个文凭让他比同事多加了12分。他们处室要提拔个80后副处,6个候选人里就他有博士学历。
关键看这三条:
单位是否认可非全博士?(国企、事业单位更认)
现有岗位晋升是否卡学历?(比如银行中后台)
能否坚持4年边工作边读书?(去年淘汰率18%)
举个真实案例:班里有个36岁的支行行长,自费读完博士第二年就被调到总行战略发展部。但同班的私募基金经理,课上学的东西还没他们公司晨会讲的新鲜。
再说说隐性成本:
除了28.8万学费,每月往返北京的差旅费就要2000+,论文阶段还得自费找数据资源。我表弟算过账,四年实际支出超35万,相当于买了辆顶配特斯拉。
适合的三类人:
1. 国有金融机构中高层(特别是35+面临晋升瓶颈的)
2. 家族企业接班人(需要学历镀金)
3. 高校行政岗转教师编的(凑学历门槛)
不建议跟风的情况:
私企从业者(不如考CFA/FRM实在)
想转行进金融圈的(用人单位更看重从业资格)
单纯想学知识的(性价比不如短期培训班)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冷知识:清华这个项目每年有3个"退费名额",开课2个月内可无理由退出。去年就有个浙江的学员,听完第一次课发现课程偏宏观政策分析,跟他做量化交易的需求完全不搭,果断退了费去报量化集训营了。
在职博士退费机制详解:哪些情况可以全额退款?
一、学校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就读
如果是因为学校的问题导致你没法继续读下去,比如学校突然停招某个专业、课程安排严重缩水,或者教学资源无法兑现承诺(比如原先答应的导师带教变成“放养”),这种情况基本可以要求全额退款。
举个例子,某高校在职博士项目因师资调整,导致部分研究方向取消,学生如果无法转到其他方向,学校一般会主动协商退费。这种情况下,保留好招生简章、合同等书面证据是关键。
二、学生个人健康问题
突发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确实无法继续学业,大部分学?;嶙们榇?。比如提供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住院记录等材料,学校核实后通常支持全额退费或按比例退还。
但要注意,如果是慢性病或报名前已存在的健康问题,个别学校可能会要求扣除部分手续费,具体得看合同条款。所以报名前一定问清楚健康原因相关的退费政策。
三、政策变动影响就读资格
有些在职博士项目对报考条件有硬性要求,比如工作年限、单位性质等。如果就读期间,政策突然调整导致你不符合条件(比如单位从事业单位转企,不再具备培养资格),这种情况也可以争取全额退款。
不过政策变动属于“不可抗力”,不同学校处理方式差异较大。有的会直接退费,有的可能要求转班或延期,建议第一时间和学校教务部门沟通,保留政策文件作为依据。
四、开学前主动放弃名额
如果你交费后还没正式开学,因为个人原因决定不读了,这时候退费成功率最高。多数学校规定,开学前30天提出申请,可全额退款;临近开学(比如前一周)可能会扣10%-20%的行政费。
但有些机构合同里会写“占位费不退”,哪怕没开学也要扣几千元,所以交钱前务必逐条核对退费条款,别光听招生老师口头承诺。
五、特殊情况协商处理
还有一些“非典型”情况,比如家庭突发变故(直系亲属重病需照顾)、工作调动出国等,虽然合同里没明确写,但通过和学校积极沟通,提供充分证明,也有可能退全款。
曾有位学员因配偶外派至海外,不得不随行,学校在核实情况后,同意退还剩余学费。这类情况属于“人性化处理”,态度诚恳、证据充分很重要。
注意事项
1. 保留所有书面材料:收据、合同、沟通记录等,退费时都要用上。
2. 及时沟通别拖延:发现问题尽早联系学校,拖到学期中后期退费难度会加大。
3. 仔细看合同再签字:重点看退费比例、时间限制、违约金等条款,模糊的地方一定要求补充说明。
亲情提示大家,不同学校的退费规则差别很大,公立高校相对规范,而一些校企合作项目可能存在“自定义条款”。报名前多对比、多提问,才能把钱花得踏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