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收到很多咨询:"清华大学的在职经济学博士值不值得读?""这个学历在社会上认不认可?"作为带过5届在职博士班的导师,今天就跟大家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先看几个硬核数据:清华经管院非全博士项目每年招30人左右,报考人数稳定在500+。学费分三年缴纳,总计28.8万,这还不算论文阶段的指导费。去年毕业的32人中,有7人进入央企总部,5人升任上市公司高管,3人评上正高职称。
课程设置确实硬核。周三晚上要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周末全天排满《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去年有个做私募的同学,为了赶王老师的计量作业,连续两个月凌晨两点还在跑数据模型。但正是这种强度,让学员真正掌握了用DSGE模型分析宏观经济的能力。
这个项目最适合三类人:
1. 金融机构中层(年薪50万+),需要学历镀金晋升高管
2. 国企处级干部(40岁左右),走专业技术职称路线
3. 高校青年教师(已评讲师),冲击副教授职称
要注意的是,论文关比课程难十倍。去年有学员卡在实证分析环节,换了3次选题才通过开题。不过导师组确实给力,张教授曾帮学员把论文从公司案例改写成区域经济研究,最终发在CSSCI期刊上。
关于社会认可度,说句实在话:体制内单位完全认可,民营中小企业可能更看重实际能力。但清华的校友资源确实值回票价,上次参加校友会,有学员直接跟央企投资部副总对接了项目资源。
对了给个建议:如果单纯想要个文凭,这个项目性价比不高。但要是想系统提升经济学思维,同时积累高端人脉,这30万绝对花得值。就像去年毕业的李行长说的:"在清华写论文那两年,比我读三个MBA都管用。"
清华在职博士论文卡壳的三大雷区
在职读博本身就像“带着镣铐跳舞”——工作、家庭、学业三座大山压着,写论文时稍不留神就容易“卡壳”。尤其是清华这类顶尖学府,学术要求严、标准高,不少同学吭哧吭哧折腾大半年,结果论文进度一动不动。结合身边“上岸人”的血泪史,咱们唠唠最容易让清华在职博士“栽跟头”的三个大坑。
一、选题贪大求全,开局就“跑偏”
很多同学觉得,清华博士论文必须搞个“惊天动地”的大课题,上来就瞄准行业前沿、国际热点,恨不得解决人类未解之谜。结果文献一查傻眼了:相关研究要么太深啃不动,要么资料少得可怜。更常见的是,选题方向和自己的工作领域八竿子打不着,白天忙完业务,晚上还得硬着头皮钻研陌生领域,对了精力耗尽,只能对着文档干瞪眼。
接地气建议:
选题千万别“自嗨”!先摸清自己的优势:手头有哪些行业数据?工作中积累了什么独特案例?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切入点能“蹭”上?比如做金融的在职博士,与其死磕区块链技术原理,不如结合自身银行风控经验,研究“区域性金融机构数字化风控模型”。说白了,用工作养论文,用论文反哺工作,才是在职读博的正确姿势。
二、时间管理翻车,拖延成“绝症”
“白天开会、晚上加班、周末带娃”是在职博士的常态。不少人总想着“等忙完这阵再写论文”,结果明日复明日。更坑的是,有些人突然“打鸡血”连续熬夜码字,写了两周发现方向错了,只能含泪删光重来……时间就这样被碎片化折腾没了。
“老江湖”支招:
把论文拆成“薯片”:别总想着“写完一章”,而是每天固定挤1小时,哪怕只整理5篇文献摘要、画个数据流程图。积少成多,心理压力小很多。
活用“摸鱼时间”:地铁上改格式、午休时校对参考文献、出差路上用语音记录灵感。别小看这些边角料时间,半年下来能省出一个月。
定期找导师“打卡”:哪怕只写了个提纲,也每月找导师汇报进展。被导师催进度不丢人,总比答辩前哭着求延期强!
三、资料乱炖一锅,越写越“迷糊”
查文献时疯狂下载200篇PDF,打开一看全是“好像有用”;做实验时数据攒了10个G,分析时却找不到重点;访谈记录写了三万字的流水账,结论里一句都用不上……资料管理不当,轻则拖慢进度,重则导致整个研究逻辑崩盘。
实操急救包:
建个“论文杂物间”:用Excel分栏记录文献核心观点(作者+年份+关键结论+页码),需要时直接搜索关键词,5分钟定位原文。
数据“断舍离”:收集资料前先问自己:这个数据和我的研究问题到底什么关系?用不上的果断删,别让硬盘变成学术垃圾场。
学会“讲故事”:每章动笔前,先用大白话给自己讲一遍:这章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什么结论?讲不通的部分赶紧调整框架。
写论文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避开这三个坑,至少能少走一半弯路。对了送大家一句大实话:清华的博士论文不是比谁智商高,而是比谁更“耐熬”。咬紧牙关,按部就班,水到自然渠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