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在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清华大学的非全日制经济学博士,毕业后能进高校当老师吗?"作为在高校人事处工作多年的老师,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说说实际情况。
首先要明确的是,清华的非全经济学博士和全日制拿的都是教育部认可的博士学位证。但具体到高校招聘,这里有6个关键点必须注意:
第一看学校档次。985/211院校现在基本都要求"博士+博士后"的双料配置,而且明确要求第一学历。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某211大学经济学院招聘,收到82份简历,对了入围的5人全是海归博士+国内顶尖本科背景。不过二本院校和职业院?;岣螅乇鹗怯τ镁醚Х较?,去年就有清华非全博士成功入职某省属财经学院。
第二比科研成果。我带过的一个学生,读非全期间发了3篇CSSCI,参与2项国家课题,毕业时同时拿到3所高校的offer。现在高校招聘最看重的是近五年的论文发表情况,特别是独立作者或一作的高质量论文。
第三拼教学能力。去年参加某高校试讲时,有个非全博士准备了10套不同教案,还自费参加教学能力培训,最终在试讲环节逆袭了全日制博士。建议大家读博期间争取助教机会,最好能积累20课时以上的实际授课经验。
第四看专业匹配度。有个典型案例:某清华非全博士研究方向是数字经济,正好赶上某新成立的数字经济学院招聘,专业完全对口,尽管是往届生也成功入职。建议关注目标院校近三年的新设专业。
第五要提前布局。最好在读博第二年就开始关注目标院校的招聘需求,有个小技巧:定期查看高校官网的"人才引进"栏目,特别留意标注"优秀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的岗位。
第六注意时间节点。现在高校招聘普遍提前,很多9月开学季的岗位,实际上5月就已经完成初选。建议毕业前半年就要开始投简历,千万不要等到拿到学位证才开始行动。
亲情提示大家,现在越来越多的省市将非全博士纳入人才引进政策,比如江苏省去年就明确将非全博士纳入"双创计划"申报范围。关键是要做好职业规划,建议列个清单:目标院校清单、科研成果清单、人脉资源清单,按计划推进。
非全日制博士进高校真的受歧视吗?
一、招聘公告里藏着什么门道?
翻翻各大高校的招聘启事,确实能看到不少写着“全日制博士”的要求。尤其是985、211院校的教学科研岗,这条门槛几乎成了标配。但你要是仔细看各地普通本科或高职院校的招聘,很多岗位已经悄悄改成了“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双证)”的表述,没再特意强调“全日制”。
比如去年某省属师范院校招聘辅导员,明确写了“取得博士学历学位即可”,对了录用的3个人里就有1位是非全博士。这说明政策层面已经在松动,关键看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
二、为什么有人觉得受歧视?
有读者跟我吐槽过真实经历:明明发了5篇核心论文,但面试时考官反复追问“你读的是不是周末上课那种博士”。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根源不在于学历形式,而是部分人对非全博士的培养质量存疑。尤其理工科专业,担心非全学生进实验室时间不足,人文社科类则相对宽松。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非全博士和全日制是一个导师、一起做课题,毕业要求也完全一致。教育部早就发过文件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个别单位的保守做法正在被打破。
三、“上岸人”是怎么杀出重围的?
认识一位在二本院校任教的李老师,他就是非全博士出身。当时应聘时,竞争对手里有3个全日制博士,但他凭借3年行业企业工作经历+2个省部级项目成功逆袭。用人事处长的话说:“我们要的是能带学生做产教融合的老师,他的实战经验比论文数量更管用?!?/p>
还有更绝的——某艺术类院校去年特聘了一位非遗传承人,人家只有非全博士学位,但带着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头衔,学校直接给的正高职称。这说明只要你有不可替代的专长,学历形式根本不是问题。
四、这些坑你一定要避开
1. 别盲目迷信名校非全:北大清华的非全博士听着光鲜,但有些专业侧重在职进修,培养方案和全日制差异较大。反而行业特色高校(比如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博士)的非全项目更贴近实际需求。
2. 警惕“在职博士”老观念:现在正规的非全博士和过去的在职博士完全是两码事。从2017年起,所有非全博士都要参加统考,毕业论文全部双盲审,混学历的时代早结束了。
3. 选导师比选学校重要:跟着有横向课题的导师,能接触到实际项目;跟着只搞理论的导师,可能连实验设备都用不上。这点对非全博士尤其关键,直接决定你读博期间能积累多少干货。
五、高校到底最看重什么?
和某高校人事处主任聊过这事,他掏心窝子说了大实话:“我们招人时主要看三点:一是研究方向能不能补上学科短板,二是现有成果够不够考核标准,三是有没有带团队的可能性?!敝劣谘Ю嘈?,除非是卡死编制的行政岗,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灵活处理。
现在很多地方院校搞应用型转型,反而更欢迎有行业经验的非全博士。比如某新建的智能制造学院,去年招的5个博士里3个是企业技术骨干出身,都是非全学历。人家带着专利和客户资源来,比刚出校门的博士更受院系欢迎。
所以别再纠结“受不受歧视”这种表面问题。多攒几篇高质量论文,多参与重点课题,多积累行业资源。等到你手握硬通货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抢着帮你解决学历性质的问题。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关键看你手里有多少筹码,不是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