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去年六月拿到毕业证时,我特意把学位服穿回当年备考的咖啡厅拍了张照。作为同济大学金融非全博士的"“上岸人”",今天就跟童鞋们儿掏心窝子说说这个项目的真实毕业门槛。
第一关是课程学分要求,很多人以为在职博士课业轻松,其实每周四晚+周末全天的课程雷打不动。我们那届有个做私募的老总,连续三个月坐高铁往返沪杭上课。核心课程里最要命的是《金融计量分析》,光STATA软件作业就逼得三个同学主动退学。
第二关是学术活动积分,这个最容易踩坑。参加1次国际会议积3分,发表普通期刊积5分,核心期刊积10分。建议盯准学校认定的30本期刊目录,我当年发现《金融研究》的增刊也算分,赶紧发了篇短论,比投正刊省半年时间。
第三关的博士论文才是重头戏。导师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选题必须结合上海金融实务。我同事研究科创板上市机制,直接蹲点调研了8家券商。论文查重率卡在5%以下,去年有个同学引用自己硕士论文都被判重复,这事闹得挺大。
第四关的预答辩堪称"修罗场",5位评审里必有2位校外专家。记得我答辩时,某四大行风控总监当场发问:"你的模型在08年金融?;谢崾??"问得后背直冒冷汗。通过率大概七成,没过的多半卡在数据样本不足。
第五关的正式答辩更要命,全程录像存档。有个细节要注意:答辩决议书需要所有委员亲笔签名,有次因某教授出国耽搁了三个月,差点耽误毕业季。
现在每天下班路过同济经管楼,还能想起熬夜改论文的日子。要说值不值得?看看校友群里新增的投行MD和基金合伙人,答案不言而喻。
同济非全博士学费贵吗?最新收费清单来了
一、2024年同济非全博士学费清单
先上干货。根据同济大学官网和研究生院公示,2024年非全日制博士的学费标准分专业不同:
工学、理学类:每年约4.2万元,学制4年,总费用16.8万元左右;
管理学、经济学类:每年4.8万元,总费用接近20万元;
医学相关专业:收费较高,年均5.5万元,四年下来22万元。
注意,以上费用不含住宿费、教材费,部分实践课程可能额外收费。比如建筑城规学院的设计工坊材料费,通常要学生自掏腰包,一年几百到上千不等。
二、横向对比:和其他高校比贵吗?
很多人觉得“贵不贵”得看参照物。拿同级别的985高校举例:
复旦非全博士:管理学年均5万元,工学4.5万元;
上海交大:医学类非全博士年均6万元;
浙大:工学类年均3.8万元。
这么一对比,同济的学费属于“中等偏上”,但和上海本地高校比,差距不算太大。毕竟魔都的生活成本和学校资源摆在那儿,贵点也正常。
三、值不值?关键看个人需求
学费高低是一方面,关键得看投入能不能换来回报。说点实在的:
1. 学术资源:同济的实验室、导师团队在工程、建筑领域全国顶尖。如果冲着科研平台去,这钱花得值;
2. 人脉积累:非全博士的同学多是行业内的中高层,交流合作机会多;
3. 职业镀金:博士学历对升职、评职称的帮助,尤其是国企、高校体系。
不过,如果单纯为了“拿个文凭”,或者经济压力太大(比如工薪阶层年收入15万以下),可能得慎重考虑。毕竟二十万不是小数目,分期付款也得还上好几年。
四、省钱小窍门
手头紧但又想读咋办?几个路子可以试试:
单位补贴:不少国企、事业单位有在职深造补贴,最高能报60%;
奖学金:同济设有非全博士奖学金,覆盖10%-20%学费,成绩好或科研成果突出能申请;
分段缴费:和学校协商按学期缴费,缓解一次性压力。
五、普通人读非全博士的真实体验
采访了两位在读的““懂行的人””,反馈挺实在:
张工(土木工程方向):“每周六上课,平时赶项目,累是真累。但导师接的课题直接对标行业前沿,参与过两个项目后,公司立马给调岗加薪了?!?
李老师(管理学方向):“同学里一堆企业高管,小组讨论时能学到不少实战经验。就是作业多,熬夜写论文是常态。”
说白了,非全博士不是“花钱买证”,时间和精力成本同样高。适合那些工作稳定、想深挖领域的人,如果单纯图轻松,可能得绕道。
六、2024年新变化
今年同济的非全博士招生有两个调整:
1. 新增人工智能、碳中和方向,学费和工学类一致;
2. 支持企业联合培养,部分专业可由单位承担30%-50%学费。
亲情提示一句:报名前务必上官网核对专业目录,不同学院的收费细节可能有差异。比如经管学院的非全博士,部分选修课需额外付费,而汽车学院的车联网实践课则包含在学费里。
好了,关于同济非全博士的学费问题,就先聊到这儿。具体怎么选,研友们儿结合自身情况掂量。有啥疑问,欢迎评论区唠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