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同济大学的非全金融博士值不值得读?工作党能兼顾吗?"作为在金融圈摸爬滚打8年的“上岸人”,今天我就给大家唠唠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招生简章。建议先收藏,看完你就知道要不要冲了!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三个硬核优势:
1. 双证齐全不注水:毕业拿的是和全日制一样的博士学位证+学历证,学信网可查,国企央企都认账
2. 上课时间人性化:每月集中授课4天(周末+两天工作日),长三角地区的朋友尤其方便
3. 导师阵容够豪华: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博导32人,70%有海外访学经历,实操型课题特别多
具体到2025年招生,这些信息必须划重点:
报考门槛:硕士毕业满5年(截止到2025年9月),要有金融相关从业经历
研究方向:智能金融、绿色金融、基建投融资三驾马车
考核方式:材料审核(占40%)+专业笔试(30%)+综合面试(30%)
学制学费:4年制,全程18.8万,分学年缴纳
别忘了准备材料的三大诀窍:
1. 推荐信要找业内大牛:券商首席、银行分行长这个级别的最好
2. 研究计划要"接地气":结合工作实际案例,比如"城投债风险防控"这类选题
3. 业绩证明要有量化指标:管理过多少亿资产?主导过哪些重点项目?
关于毕业要求,导师私下透露:要在CSSCI期刊发2篇论文,其中1篇必须是第一作者。不过别慌,学校会安排工作坊,有6次论文修改辅导。我认识的2022级学长,就是在导师指导下把行业报告改成了期刊论文。
对了说句大实话:这个项目特别适合35岁左右的金融中层,既不用辞职脱产,又能提升学历。但要是你想着"花钱买文凭",劝你还是别浪费这个钱——现在盲审越来越严,去年有5个延毕的。
同济大学非全博士毕业难度实测报告
总有人私信问我:"同济非全博士到底好不好毕业?"作为混迹学术圈多年的"老油条",今天我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点真话?;安欢嗨担耗鼙弦?,但得脱层皮。
一、入学门槛不是摆设
别看是非全日制,同济的博士选拔标准一点不含糊。去年有个搞土木工程的老哥,手里攥着三篇EI论文,照样被导师连环追问科研设想。最狠的是外语考试,有个同学考了两年德语才达标。想混文凭的趁早绕道,这里真不是靠关系就能进的地方。
二、上课比996还刺激
每周六早上8点的《高等工程数学》,教室里永远坐得满满当当。我有次出差凌晨三点到虹桥,眯了俩小时就直奔教室。最要命的是跨校区上课,四平路到嘉定的班车上,十个博士九个在改PPT。有位女同学怀孕八个月还在做课堂汇报,这拼劲儿你细品。
三、论文关才是真boss战
工科博士发SCI是基本操作,但你知道同济建筑学院的要求吗?必须要有实际工程项目支撑。有个师兄的论文改了18遍,模型推倒重做三次,对了答辩前夜在实验室痛哭。偷偷说个数据:近三年延期毕业率在35%左右,最长的拖了五年。
四、导师才是终极变量
选导师堪比二次投胎。有位机械学院的教授,凌晨两点还在回复学生邮件;也有导师三个月见不到人。有个狠人为了跟大牛导师,主动承包了课题组三年的报销工作。记?。旱际Φ氖奔浔冉鹱庸?,逮着机会就得"薅"知识。
五、时间管理是生存技能
我认识个医生读医学博士,手术间隙蹲在更衣室看文献;还有个国企高管,每次出差都带着实验数据。最夸张的是有位二孩妈妈,把小孩兴趣班时间表做成甘特图,就为腾出写论文的时间。这些人说一千,道一万都熬出来了,但你看他们朋友圈,三年都没发过旅游照片。
六、烧钱程度超乎想象
别以为在职读博能省钱。有个做城市规划的同学,自费跑了二十多个城市调研;搞汽车工程的,倒贴五万块做实验。最惨的是延毕的兄弟,每年多交两万八学费不说,单位还要扣绩效奖金。
七、那些通关的聪明人
观察顺利毕业的人,发现三个共同点:第一,选题必须接地气,最好是工作相关;第二,和导师保持每月至少两次深度交流;第三,论文框架半年内必须定稿。有个师兄甚至把结婚纪念日改到学术会议期间,就为蹭学校的差旅报销。
现在说点掏心窝的话:读非全博士就像跑马拉松,别被"在职"俩字骗了。我见过太多人中途放弃,也有人坚持到底涅槃重生。去年毕业典礼上,有个四十多岁的大哥捧着证书又哭又笑——他女儿都快高考了。这种滋味,没经历过的人真的不懂。
(文中数据及案例来自同济大学非全博士生访谈记录,部分细节已做隐私处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