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专业详解)目前同济大学工程类非全博士共开设6大方向:
1. 土木水利(王牌中的王牌,含智能建造、地下工程等8个细分领域)
2. 机械工程(新增机器人技术方向)
3. 电子与信息工程(今年特别增设AI+建筑应用)
4. 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方向最火爆)
5. 环境科学与工程(海绵城市专项受追捧)
6. 工程管理(适合中高层管理人员)
每个专业都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多是行业大牛。比如土木方向就有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专家带学生,边上班边跟着做国家级项目,论文素材都不用愁。
(报考须知)需要特别注意三个关键点:
报名截止比全日制早1个月(通常9月底)
必须有3年以上对口领域工作证明
面试要带实际项目成果汇报
去年有个搞桥梁设计的工程师,带着参与过的跨海大桥抗震方案去面试,直接拿下专业第一。所以建议大家提前整理好工作成果,比死磕论文管用多了。
(培养特色)上课时间集中在周末+寒暑假,实验室24小时向非全生开放。最惊喜的是论文选题可以结合自己工作,像去年有位地铁工程师,直接拿自己负责的隧道工程做博士课题,工作成果转化成分数,真正实现"上班赚钱下班搞科研"。
(学费说明)2024年学费标准:
工科类6.8万/年(3年制)
管理类8.2万/年
比某些动辄20万的在职项目良心多了,而且企业通常会给博士进修补贴。悄悄说个秘密:土木学院每年有20个企业赞助名额,学费直接对公转账。
同济大学非全日制博士学费及申请条件详解
一、学费到底多少钱?
先说重点:同济非全日制博士的学费因专业而异,整体区间在每年3万到6万元。比如,工学、管理学等热门学科的费用相对较高,而部分基础学科或人文社科类专业可能稍低。具体到每个学院,建议直接参考当年招生简章,或联系院系教务老师确认。
非全日制博士一般不提供宿舍和奖学金,所以在规划预算时,除了学费,还要考虑通勤、住宿(外地学生)等额外开支。不过,相比脱产读博,非全模式能保留收入来源,经济压力反而更可控。
二、申请条件有哪些硬门槛?
1. 学历与学术背景
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应届生需在入学前拿到学位证)。
部分专业要求硕士阶段研究方向与报考专业一致,尤其是理工科。比如报考土木工程博士,最好有相关领域的科研经历或论文成果。
2. 工作经验
非全博士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多数专业要求申请人有2年以上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如果是企业高管、技术骨干或科研院所人员,申请时会更有优势。
3. 推荐信与科研计划
需要至少两名副教授(或同等职称)以上专家的推荐信,推荐人最好熟悉你的工作或学术能力。
研究计划书是重中之重!内容要聚焦实际问题和创新点,避免空泛。比如,工程类专业可以结合当前参与的工程项目提出研究方向。
4. 语言与考试要求
英语水平需达标(CET-6或托福、雅思成绩),部分专业可能放宽要求,但面试时可能会加试英语问答。
是否需要参加统考?不同学院规定不同。例如,经管学院通常要求提交材料后参加专业笔试和面试,而部分工科院系可能以审核制为主。
三、接地气的申请建议
1. 提前联系导师:非全博士的导师名额有限,尤其是热门方向的导师,建议提前半年邮件沟通,说明你的工作背景和研究设想。如果导师认可你的方向匹配度,成功率会大幅提升。
2. 突出实践优势:在职申请者的核心竞争力是“理论结合实践”。材料中多体现工作成果,比如参与的重大项目、专利、行业报告等,比单纯罗列论文更有说服力。
3. 时间管理:非全博士的课程多安排在周末或晚间,但论文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提前规划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时间分配,避免中途手忙脚乱。
亲情提示:同济非全博士的竞争逐年升温,每年开放名额有限,建议尽早准备材料,紧盯学院官网的报名通知,错过等一年可不是开玩笑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