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后台收到几十条私信问:"同济的工程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全程自费读完的“懂行的人”,我摸着良心说句实话——这事儿真得分人。去年我们课题组8个人毕业,有3个跳槽涨薪的,也有2个吐槽"不如早工作"的,今天就掰开揉碎了给大家唠唠。
先说最现实的问题:钱和时间。现在同济工程博士学费涨到18万了,加上实验耗材、出差开会,没个25万下不来。关键是要脱产3-4年,我隔壁工位的李工,辞职读博期间正好错过行业黄金期,现在收入还不如本科同学。但你要是国企或事业单位的在职生,单位给报销学费还保留岗位,那真香。
再说毕业难度。去年建筑学院卡了15%的论文盲审不过,我们组有个哥们改了6稿才达标。不过跟对导师很重要,我导每周雷打不动开组会,虽然被骂哭过两次,但毕业时手握3篇SCI。而有些放养型导师的学生,五年没发文章的也有。
就业方面两极分化严重。去设计院确实能当项目负责人,我师兄现在带20人团队,年薪45万+。但想去高校的要注意,现在很多学校只要"海龟"博士,我同学投了8所双非都没回音。我强调一点想进私企的,有些老板觉得工程博士"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更爱要硕士。
三类人我劝你慎重:
1. 单纯想混学历的:现在查得严,去年清退了5个代写论文的
2. 家庭压力大的:我读博期间媳妇生孩子,差点抑郁
3. 35岁以上的:企业招聘时还是会看年龄线
不过要是下面这几种情况,闭眼冲:
单位有硬性晋升门槛
手里有现成项目能转化成果
铁了心想进体制内评职称
对了说个冷知识:同济工程博士食堂能蹭学生卡,7块钱两荤两素,这福利我毕业了还惦记。要是看完这些你还在纠结,建议去嘉定校区实地转两天,跟实验室师兄聊聊,比网上问100遍都管用。
工程博士毕业后工资翻倍的人,都有这三个特征
一朋友去年博士毕业进了芯片企业,工资直接比同届硕士高两倍。隔壁实验室的小王去了新能源车企,年薪比入职时谈的还多了30%。这些工程博士毕业就实现收入跨越的人,我观察了二十几个真实案例,发现他们身上都带着三样实实在在的本事。
第一手绝活:能把实验室成果"翻译"成钱
实验室里做仿真、跑数据是基本功,但企业最看重的是你能把论文里的公式变成生产线上的真东西。有个师兄做金属材料改性研究,毕业前半年就跑去合作企业的车间,把论文里的热处理方案调整了三次,对了帮企业把零件良品率提高了18%。还没正式入职,项目奖金就到账了。说白了,企业招博士不是要个会写论文的,是要能把技术落地的"转化器"。
第二把刷子:专挑"冒热气"的赛道扎
同样是机械工程博士,去传统制造厂和去半导体设备公司,起步薪资能差出五位数。去年有个师姐拒了三个国企offer,转头进了做光伏设备的创业公司,现在带团队搞钙钛矿电池研发,工资加期权早就超过了当初最高的那个offer。要记住,选行业不是看名头响不响,得看产业链上哪块在"滋滋"冒油花。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疗这些领域,博士身价正在水涨船高。
第三样本事:攒得出拿得出手的实战履历
企业HR现在都学精了,光看论文影响因子不够,还得看你真刀真枪干过什么。有个师弟读博期间跟着导师跑了七个省的风电场,把风机叶片的防冰涂层方案迭代了五个版本。毕业面试时直接把带着泥点的现场工作照往PPT里一放,当场拿下某央企研究院的特殊人才引进名额。现在很多高校跟企业搞联合培养,就是给博士们攒实战经验的机会,这种项目经历比在实验室闭门造车管用多了。
说到底,工程博士想毕业就拿高薪,光会读书不够,得把自己练成"技术+产业"的复合体。企业现在缺的不是戴博士帽的人,缺的是能带着技术扎进产业痛点里解决问题的人。趁着读博这几年,多往车间跑、多跟工程师混、多盯着市场动向看,这些积累到找工作的时候,都是能换成真金白银的硬资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