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一同事哈,同济金融博士到底好不好考?"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小龙虾好不好剥"一样——会剥的人觉得简单,新手可能被扎得满手伤。咱们今天就拿同济大学2025年金融博士招生情况,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讲。
先说硬指标。根据研招网最新数据,同济金融学院每年博士招生人数在15-20人左右浮动,去年报考人数直接飙到387人,报录比接近1:20。不过别被数字吓到,这里面有门道。咱们重点看三类特殊招生:①校内硕博连读占3成名额;②企业导师联合培养项目占2成;③剩下的才是普通招考。所以实际社会考生竞争的是10个左右名额。
再来看报考门槛。不同于有些院校的"小九九审核",同济的筛选标准相当透明。首先外语必须过六级(425+),或者有雅思6.5/托福90的成绩单。其次是科研要求,至少要有一篇CSSCI期刊的论文,注意必须是见刊的,录用通知不算数。去年就有个考生拿着《经济研究》的用稿通知被刷,这事儿在圈里都传开了。
备考策略方面,建议大家重点关注"三驾马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宏观金融政策。特别是计量部分,去年笔试突然增加了空间计量模型题型,让不少按老套路复习的考生吃了亏。面试环节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教授们特别看重实地调研经历。比如去年录取的张同学,就带着他在贵州做的普惠金融田野调查报告去面试,当场就被导师组要走了联系方式。
费用问题必须单独拎出来说。全日制博士每年学费1.5万,但联合培养项目要额外收取3-8万不等的企业实训费。住宿方面,四平路校区的博士公寓每月1200,比周边租房便宜一半,但需要提前半年申请。建议大家做好三年总花费15-20万的预算,这还没算上可能延期毕业的情况。
说一千,道一万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同济金融博士确实不好考,但它的就业优势也实实在在。去年毕业的博士生中,有6人进了央行和外汇管理局,8人拿到985高校教职,剩下的基本都在头部券商研究所。如果现在你手里已经有2篇C刊,英语也达标,一同事觉得完全可以放手一搏。要是还在准备阶段,不妨先积累实证研究经验,比如参加人行研究所的课题,或者帮导师做横向项目。
同济大学金融博士就业真相,毕业都去哪了?
一提到同济大学,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肯定是土木工程、建筑这些“硬核”专业。但你知道吗?同济的金融博士项目这几年悄悄火起来了,尤其是那些既想搞金融又不愿丢下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简直把这当成了“宝藏项目”。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顶着“同济+金融博士”双重光环的毕业生,对了都混哪儿去了?
先说说最对口的去处——金融圈。上海陆家嘴那片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里,经常能看到同济金融博士的身影。去年就有师兄进了中信证券的量化投资部,天天和数学模型打交道,用他的话说“同济教的那些复杂公式总算没白学”。四大行的总行部门也常来校招,尤其是风险控制、金融科技这些需要数理功底的岗位,同济博士特别吃香?;褂懈鍪惚弦等チ似桨沧使埽叛芯柯躺鹑?,把同济擅长的城市规划知识和碳排放交易结合,玩出了新花样。
学术界也是个热门选项。不少毕业生选择留在高校,不过他们搞研究的方向特别有意思——不是纯金融理论,而是像“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智能交通系统的金融支持”这种跨界课题。去年有位导师带着团队,用大数据分析地铁沿线房价波动,论文直接发在了城市规划的顶级期刊上,这种既能发论文又能落地的研究,妥妥的“同济特色”。
还有批人走的是“非典型”路线。比如去年毕业的王学长,现在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管供应链金融,天天琢磨怎么用区块链技术优化零部件采购流程。他说面试时老板看中的就是同济背景:“既要懂金融模型,又要看得懂工厂图纸,这种复合型博士不好找哈!” 更有趣的是,有人跑去了杭州的蚂蚁集团,专攻“智慧城市+金融场景”,把同济的老本行和互联网玩出了新组合。
要说同济金融博士为啥这么“抢手”,关键就在“混搭”二字。别的学校教金融可能就盯着股票债券,同济的课程表里却藏着“城市经济学”“交通系统工程”这些硬核课。导师们经常带着学生跑工地、调研智慧城市项目,这种“脚上沾泥”的培养方式,让毕业生特别擅长解决产城融合、新能源投资这些新兴领域的实际问题。
另外不得不提上海的地域优势。陆家嘴金融机构的HR们早就摸清了同济的底细,每年秋招季都组团来挖人。更别说那些遍布长三角的校友资源——想进上汽集团的金融子公司?说不定面试官就是十年前毕业的同门师兄。这种“自己人帮自己人”的圈子文化,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圈里简直是开挂神器。
所以哈,别看同济金融博士项目年轻,毕业生们早就摸索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的赛道。下次你在新闻里看到哪个地铁项目用了创新融资模式,或者哪个新能源基金玩出了黑科技,保不齐背后就有同济博士的手笔。这种既懂金融又懂实体经济的复合打法,在上海这种产融结合的前沿阵地,简直就是量身定制的成功密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