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接到很多在职教师的咨询,发现大家对同济大学教育博士招生存在三大误区:有人以为必须脱产就读,有人担心本科毕业不能报考,还有人压根不知道新增了教育技术方向。作为专注高等教育领域8年的观察者,今天说点内行人才知道的大实话。
一、招生专业最新动向
2024年保持3个王牌方向:
1. 教育领导与管理(含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2. 学生发展与教育
3. 新增智能教育技术应用方向(首批开放15个名额)
特别注意:教育技术方向首次开放,要求提交2000字研究计划书,重点考察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二、报考条件详解
1. 学历要求:硕士毕业满5年(计算至2024年8月31日)
单证硕士可报(需提供学位认证报告)
本科直博?不行!必须有硕士学位
2. 工作年限:基础教育系统需6年以上教学管理经验
3. 年龄限制: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1979年1月后出生)
三、备考“防坑”攻略
去年落榜的张老师案例值得警惕:笔试92分却被淘汰,问题出在材料审核。记住这三个关键点:
1. 推荐信要找正高职称专家(副教授不行)
2. 研究计划书避免"人工智能"等空泛选题,要具体到教学场景
3. 近5年科研成果清单,未发表的实践报告也可附上
四、高频问题解答
Q:每周需要几天在校?
A:2024年实行"1+1"模式,每月第1周周末集中授课,其他时间线上学习
Q:论文盲审通过率如何?
A:近三年数据显示,实证研究类论文通过率比理论类高27%
Q:外地考生怎么协调?
A:虹桥校区提供教师公寓(80元/天),高铁30分钟直达
我强调一点:今年材料提交新增"承诺书",需单位一把手签字并加盖骑缝章,建议9月前准备好。
同济大学教育博士申请材料清单(最新版)
想申请同济大学教育博士?材料准备是关键!每年都有同学因为漏交或格式问题耽误申请。今天直接上干货,结合2024年最新要求,把材料清单和“躲雷”技巧一次性说透,帮你少走弯路。
一、必须提交的7类基础材料
1. 身份证明: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别用手机随手拍,扫描成PDF最保险);应届生加学生证,往届生补学位证+毕业证。
2. 成绩单:本科到硕士阶段的完整成绩单,盖学校红章(教务处周末不上班,提前两周去开)。
3. 语言证明:英语六级430分以上或托福80+/雅思6.0+(小语种申请需提前联系学院确认)。
4. 推荐信:两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推荐信(建议1封来自硕导,1封体现实践能力)。
二、决定成败的3份核心材料
1. 研究计划书(重点?。?
别堆理论!结合自己工作经历写实际问题,比如“双减政策下公立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比纯文献综述更抓眼球。
格式参考:研究背景(500字内)+拟解决问题(列3个具体点)+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
2. 个人陈述
避免“从小热爱教育”这类套路,用数据说话:
“担任高中教务主任期间,主导开发校本课程3门,学生满意度提升25%”比空谈理想更有说服力。
3. 代表作
没发过核心期刊别慌!课程作业、调研报告、获奖教案都能交(整理成册加目录)。
已发表论文需附期刊封面+目录页复印件(知网截图打印不认!)。
三、容易忽略的细节
材料装订:别用订书钉!所有材料左侧打孔装文件夹(校门口打印店有专门服务)。
电子版命名:按“姓名+材料类型+日期”格式(例:张三_研究计划_20240315)。
截止时间:系统开放后尽早提交(去年有人卡点上传结果系统崩溃)。
四、“懂行的人”的真心话
提前联系导师≠走后门!官网查导师研究方向,发邮件时附上研究计划提纲(别超过800字)。
在职考生注意:单位同意报考证明需盖人事章(私企用公章也行,但注明“同意脱产学习”)。
材料邮寄选EMS或顺丰(其他快递可能进不了高校收发室)。
亲情提示:今年新增“材料真实性承诺书”,需本人手写签名+按红手印。准备好所有材料后,照着清单打钩核对三遍,缺一不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