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两年,教育博士的热度涨得比上海房价还快。后台收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同济大学的教育博士到底值不值?"作为带过三届教育博士班的导师,我摸着良心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第一锤先敲黑板:同济的教育博士含金量绝对能打。人家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教育学科评估B+的成绩单明明白白。最关键的是,他们的课程设置特别实在——周一到周五正常工作,周末两天集中授课。我带的学员里,有中学副校长边读博边搞新校区建设的,照样三年准时毕业。
但千万别被"在职"俩字骗了!去年有个学员,以为跟普通在职研究生一样轻松,结果开题报告就被毙了三次。同济对博士论文的要求跟全日制完全一样,必须要有创新点。建议想报名的老师,至少提前半年准备研究计划,最好能结合自己单位的实际工作选题。
费用方面,三年下来总花费在12-15万左右。这个价位在985高校里算中等水平,不过要注意的是,教育博士没有普通奖学金,但可以申请校长专项奖学金。去年有个搞STEAM教育的学员,凭省级教学成果奖拿到了3万补贴。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报考条件!很多老师卡在"6年以上教育领域工作经验"这条硬指标上。有个重点中学的教务主任,工作年限差3个月,硬是被刷下来了。建议打算2025年报考的,现在就要算好时间,最好能有校级以上荣誉或者科研成果傍身。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如果你是中小学管理者、教育局干部或者培训机构创始人,这个博士绝对值得冲。但要是单纯想混个文凭,劝你还是省下这个钱——同济的毕业答辩可不是闹着玩的,去年就有两个学员因为数据造假被延期毕业。
教育博士毕业后都去做什么工作了?
第一站肯定是高校。我认识的教育博士里,十个有六个对了进了大学。有人以为博士毕业就能直接当教授,其实大部分都是从讲师干起。现在很多高校推行"非升即走"政策,新入职的博士要边上课边搞科研,压力不小。不过好处是时间自由,还能继续深耕研究方向。这两年有个新趋势,不少博士选择去高职院校,虽然科研压力小,但更侧重教学实践,适合喜欢带学生的老师。
第二类人进了教育机构。别以为只有中小学补课机构,现在大把教育科技公司抢着要博士。某在线教育平台的人力总监跟我说,他们招博士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课程研发,用专业知识设计教学体系;二是给产品当智囊团,比如开发智能测评系统。有位师姐在行业龙头公司带团队,年薪比高校翻倍,不过经常要出差跑校区。
第三条路是考公进体制。教育局、教科院这些单位每年都招博士,特别是政策研究室这类岗位。有个师兄在省会城市教育局负责课改项目,他说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自己参与制定的政策真正落地。这类工作稳定,但晋升要看资历,适合耐得住性子的。
这两年还冒出些新方向。比如有博士合伙开教育咨询公司,专门给学校做发展规划;还有人转行做教育类自媒体,靠专业知识输出干货内容,接广告、卖课程都活得挺滋润。认识个90后博士,把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短视频,现在粉丝五十多万,比上班挣得多。
国际路线也不容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校这些地方都需要教育专家。我导师带的博士生,有个去了东南亚的国际学校当学术总监,天天跟不同国家的老师打交道,虽然文化差异大,但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模式。
留在科研机构的也不少。像中国教科院这类单位,博士进去主要做课题研究。接触过一位在特殊教育研究所工作的博士,他团队研发的融合教育方案已经被二十多个城市采用。这类工作成就感强,但要求坐得住冷板凳。
对了说点实在的:教育博士的出路和地域关系很大。一线城市机会多但竞争激烈,二三线城市更容易进编制。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很多博士毕业反而选择回老家发展,有的在地方师范院校当学科带头人,有的帮当地教育局做改革试点,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发挥专业优势。
现在教育行业变化快,博士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有人继续深耕学术,有人转型做应用,还有人把专业知识玩出新花样。说到底,关键是把学的东西用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