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一同事跟我吐槽:"单位评职称非要博士文凭,我这工作十年的老工程师还得回炉读书"。像一同事这样的在职人员想拿工程博士学位的还真不少,尤其是同济这种土木工程王牌院校。但根据教务处最新数据,2024年有37%的在职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大多出在没吃透毕业要求。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同济大学工程在职博士毕业的硬杠杠,特别是2025年即将实施的新规。
第一道坎是学分关。别看是在职读博,学分要求跟全日制完全一致——28个学分打底。重点要说的是实践学分,去年开始新增了"工程现场实训"???。我认识的中建八局王工就是栽在这:以为工地经验能抵学分,结果被要求重新参加学校组织的智慧工地实训,白耽误半年。建议选课时重点关注《智能建造技术实践》和《BIM协同设计》两门新课。
论文才是重头戏?;笛г旱睦罱淌谕嘎叮衲昕獯鸨缣蕴收堑?1%,主要卡在创新性不足。有个典型案例:某隧道工程师写了篇《盾构施工风险控制》,直接被否,后来改成《基于机器视觉的盾构姿态实时纠偏系统》才过关。切记选题要结合前沿技术,千万别吃老本。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学术活动要求。从2025级开始,必须参加3次国际会议并做报告,这个卡了不少在职生。去年就有位总工因为疫情没凑够次数,愣是延毕半年。建议入学第一年就把会议日程列出来,优先选择EI/CPCI收录的会议。
说到论文送审,去年土木学院首次启用"双盲审+企业专家"模式。有位搞桥梁检测的博士论文被施工单位的专家怼"检测方案脱离现行规范",差点没通过。建议大家写应用型论文时,至少找两位一线工程师帮忙把关。
对了说说查重。今年有个血淋淋的教训:某在职博士把之前发的期刊论文直接贴到学位论文里,结果文字重复率飙到32%。虽然都是自己写的,但新规明确要求学位论文原创内容需达80%以上。建议大段引用自己成果时,务必改写表述方式。
结业答辩现场常有意外状况。上个月能源系的答辩会上,有评委突然要求展示实验原始数据,幸好那位博士随身带着移动硬盘。提醒大家准备答辩材料时,除了PPT还要备齐:①原始实验记录 ②软件源代码 ③合作单位证明函。
要是这些要求听着头大,给您支个招:入学时就找导师要份《培养路线图》,把每个节点标注在日历上。建筑学院的刘博导会给弟子们做甘特图,精确到每周任务量,这样三年下来稳稳毕业。
同济大学在职博士学费明细,这些隐性支出要知道
想报考同济大学在职博士的朋友,最关心的肯定是“要花多少钱”。网上查到的学费标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一聊,除了官网公布的学费,还有哪些隐藏的开支需要提前准备。
一、学费构成别只看表面数字
2023年同济大学在职博士的公开学费标准在每年3万到5万之间,不同院系会有差异。比如土木工程、城市规划这类实践性强的专业,学费通常比文科专业高一些。但交完学费只是第一步,下面这些费用才是容易被忽略的:
1. 教材资料费:理工科学生每年需要额外准备2000-5000元购买专业书籍、实验手册,有些课程会指定国外原版教材,单本价格可能过千。
2. 实验室耗材:做实验的课题组经常需要自购特殊试剂,像环境工程专业做水质检测时,一盒进口测试纸就要八百多。
3. 导师指导费:部分导师会收取每月500-2000元的课题指导费,尤其是需要占用额外实验设备的情况。
二、容易被忽视的三大支出
1. 交通住宿成本
周末上课的走读生要注意:四平路校区停车位紧张,周边停车场全天费用80-120元。外地学员更得算笔账——每月往返高铁票+2晚快捷酒店,差不多要花掉2000元。
2. 学术活动经费
博士阶段必须参加学术会议,国内会议注册费均价1500元/次,交通食宿另算。如果投中国际会议,光签证费+机票就得准备1万起步。
3. 论文相关费用
从开题到答辩处处要花钱:查重费每次300-500元,盲审费2000元/位(至少送审3位专家),打印装订精装论文每本成本约150元,按答辩委员会5人计算,这又是笔硬支出。
三、省钱实用建议
1. 教材选购有窍门:加入同专业学长组建的二手书群,五折能买到带笔记的教材。部分课程老师会提供电子版课件,用平板电脑做笔记更划算。
2. 住宿拼房更实惠:外地学员可以找同期同学合租短租公寓,虹口校区周边两室一厅月租6000左右,两人分摊能省一半。
3. 善用学校资源: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免费下载外文论文,比自己在知网买便宜得多??翁庾橄兄蒙璞缚梢陨昵虢栌?,减少自购耗材的开支。
4. 交通错峰有讲究:周五晚高峰进市区特别堵,建议坐地铁10号线到同济大学站。自驾的同学可以停在紫荆广场停车场,步行15分钟到校,停车费省三分之二。
读在职博士就像跑马拉松,提前规划好资金流特别重要。建议在入学前准备10-15万备用金,这样遇到临时性支出才不会手忙脚乱。各个院系的具体收费情况,最好直接联系教务老师确认,有些专业还会收取设备使用押金或者安全培训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