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当前非全日制博士毕业,不是所有学校都要求必须发核心期刊论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规则不一样,有的卡得严,有的相对灵活。内行人都知道,这事儿得看具体学校的规定,不能一概而论,这就给你说清楚。
先介绍一下那些要求必须发核心的学校。
这类学校大多是985、211,尤其文科类专业,比如法学、管理学。
学校官网会明明白白写着:“博士生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至少1篇论文”,少一个字都不行。
再看看不强制发核心的情况。
不少学校的理工科专业,还有一些双非院校,更看重博士论文质量,对期刊论文没硬性要求。
比如有个学材料工程的非全博士,毕业时就没发核心,全靠博士论文写得扎实,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顺利毕业。
还有的学校是“二选一”,要么发核心,要么拿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专利成果,选一样就行。
有个做农业技术研究的学员,手里有两项发明专利,直接用专利抵了核心论文要求,省了不少事。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得看学校最新的培养方案。
别信师兄师姐说的“我们那时候不用发”,政策年年变。
去年有个学校,突然把“可发可不发”改成“必须发1篇”,搞得好多快毕业的学生手忙脚乱。
所以一定要上学校研究生院官网,下载最新的培养方案,一字一句看清楚,最好再打电话问问研究生院老师,确认一下。
还有些学校玩“文字游戏”,得特别留意。
比如写着“鼓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看着像不强制,可实际答辩时,没发核心的会被问得特别细,通过率比发了的低一半。
有个学教育学的非全博士,就吃了这亏,答辩时老师揪着“为啥没发核心”不放,最后只能修改论文再审一次。
这种情况,相当于“软强制”,最好还是尽量发一篇,别赌运气。
发表核心的时间成本得算清楚。
核心期刊审稿慢,从投稿到见刊,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
有个学员研二就写完论文投出去,结果审了一年还没消息,最后只能撤稿改投,差点耽误毕业。
非全博士大多边工作边上学,时间本来就紧,最好研一就开始准备论文,别拖到最后。
实在发不了核心,还有“替代方案”吗?
有的学校认可CSSCI扩展版、CSCD扩展版,这些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但部分学校认。
还有的允许发外文期刊,只要在SCI、SSCI收录范围内,哪怕影响因子低一点也行。
有个学国际贸易的非全博士,发不了中文核心,就写了篇英文论文投了个SSCI四区期刊,学校也认了。
但这些替代方案得提前跟导师沟通,确认学校承认才算数,别自己瞎琢磨。
给非全博士的几点实在建议。
第一,入学第一周就查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记在本子上,贴在书桌前。
第二,尽早跟导师商量论文方向,选个好发核心的题目,别选太偏、太理论的,不好发。
第三,要是实在没把握发核心,选学校时就避开那些强制要求的,别给自己找罪受。
第四,实在发不了,答辩前多跟导师、答辩委员会老师沟通,把博士论文做到极致,用实力说服他们。
总之,非全日制博士毕业不一定必须发核心期刊论文,得看学校规则。但不管要求严不严,早点准备总没错。别等快毕业了才着急,那时候啥招都晚了。把规则摸清楚,一步一步来,毕业其实没那么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