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学在职博士报考:“懂行的人”的大实话与“防坑”诀窍
“老师,我看网上说读法学在职博士能拿双证,是不是真的?”“听说有的学校学费能差10万,到底该咋选?”作为带过上百名在职博士生的指导老师,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
一、先泼冷水:三类人真不适合读
1. 急着拿证评职称的:现在大部分院校学制3年起,加上论文答辩至少4年。去年有个学员单位要求2年内必须拿到博士学位评正高,结果中途退学,白白浪费6万学费。
2. 想混人脉不搞研究的:某985高校去年清退8名在职博士生,都是因为三年没发过一篇核心期刊。导师原话:“我带的不是总裁班!”
3. 预算15万以下的:以北京某政法名校为例,3年学费18万+答辩费2万+期刊发表费3万起,这还是全程顺利的情况。
二、2023年最新行情:这些钱必须花在刀刃上
![法学在职博士课堂实拍图]
(图片建议:课堂讨论场景,带?;誰ogo)
1. 学费“防坑”门道:
中国政法大学:19.8万/3年(周末面授+集中答辩)
西南政法大学:15万/3年(可申请分6学期缴纳)
警惕“低价圈套”:某地方院校宣传8.8万全包,结果第二年增收“专家指导费”“文献使用费”,对了实付14万+
2. 隐形开支清单:
期刊发表:普通核心3千/篇,CSSCI来源刊2万起
异地交通:每月2次面授,北京-上海高铁往返半年就超1万
答辩预审:多数导师会要求提前3个月预审,外聘专家费通常自付
三、选?;平鸱ㄔ颍嚎凑馊惚扰琶匾?
1. 查清楚证书性质:
单证(只有博士学位):适合体制外人士
双证(学历+学位):必须通过12月统考,国企事业单位认这个
2. 看导师带生数量:
去年某高校教授同时带27名在职博士生,学生哭诉:“一年见不到导师两次”。建议选年均带生不超过5人的导师
3. 问清毕业要求:
有的学校要求2篇CSSCI,有的只需1篇普通核心+专著章节。提前查《XX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细则》,别等开题了才傻眼
四、“老江湖”的血泪经验
1. 时间管理秘诀:
把文献拆成“地铁时间”(读摘要)、“午休时间”(记观点)、“深夜时间”(写综述)。去年上岸的李法官说:“我连开庭休庭间隙都在改论文框架”
2. 导师沟通技巧:
千万别问“老师您觉得这个题目行不行”,要改成“我梳理了三个方向,A方向有X份新案例支撑,B方向契合您某篇论文的观点,您建议我先深挖哪个?”
3. 论文通关诀窍:
从开题就建立“案例数据库”,按争议焦点分类整理。某学员靠这个方法,3个月写完8万字 dissertation,还被推荐出版了专著
下篇预告:《法学博士论文盲审评分表曝光:这三大扣分点最容易中招》
法学博士论文盲审评分表曝光:这三大扣分点最容易中招
一、文献综述"不走心"
盲审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拿来主义"文献综述。有些论文看似列了几十页参考文献,细看全是教科书式罗列:张三说、李四讲、王五认为……唯独缺了作者自己的"串珠子"功夫。
去年某高校被退回的论文里,有个典型案例:学生把2000年以来的婚姻法文献按时间顺序码得整整齐齐,但评审意见一针见血:"文献间对话缺失,学术脉络梳理流于表面。"后来这位同学把文献重新按争议焦点分类,对比不同学派观点,再引出自己的研究空间,才顺利过关。
二、逻辑结构"散架子"
法学论文最讲究"形散神不散",但很多同学写着写着就"跑偏"。有位刑法学博士的初稿,前两章还在讨论犯罪构成,第三章突然跳到量刑规范化,第四章又扯回主观要件。评审老师吐槽:"看目录以为是论文集锦。"
建议写完初稿后做个小测试:把每章标题遮住,只看小标题和段落首句,看能不能理清主线。去年通过盲审的刘同学分享经验,她用不同颜色便签纸标注"问题提出-理论支撑-论证过程-结论呼应"四个???,发现哪块颜色断层就重点修补。
三、论证过程"夹生饭"
这个扣分点堪称"重灾区"。常见情况是案例与法条"两层皮":比如讨论网络侵权时,照搬《民法典》1195条,却对平台注意义务的判定标准语焉不详。有评审老师直言:"像在做法考题,不像学术论文。"
某知识产权方向的博士支过一招:每写完一个论点,先自问三个问题:这个结论有数据/案例支撑吗?有没有相反观点?我的创新点在哪?他用这个方法改了三稿,最终拿到全优评分。
我强调一点
格式规范这些"面子工程"也别马虎。有位同学因为目录页码错乱,被批"治学态度欠严谨"?;褂幸⒙┍瓯恢室裳豕娣兜陌咐=ㄒ槎ǜ迩爸辽偌觳槿椋喊滋炜茨谌?,晚上听朗读,第二天用纸质稿逐行核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