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上海师范大学官网上的一条公告,直接把想在职读博的同学们整懵了——从2024年秋季开始,人家正式取消在职博士招生了!这事儿在教师圈里都炸锅了,毕竟上师大的教育学博士那可是香饽饽,特别是给中小学老师准备的寒暑假集中授课班,往年都是要抢破头的。
我特意翻了下他们的招生简章,发现这次停招还真不是临时起意。去年开始就搞了个过渡期,把在职博士招生指标砍掉一半,今年直接清零。跟招生办的老师聊了聊,人家说这是响应国家严控博士培养质量的号召,现在全国985/211都在收紧在职博士的口子,上师大算是跟得比较快的市属高校。
这事儿对咱们有啥影响呢?先说最扎心的三点:
1. 中小学教师晋升通道又窄了,原来不少老师指着读个在职博士评职称
2. 上海本地考生少了个离家近的优质选择,得往外地跑了
3. 明年考博竞争更激烈,那些原本看上师大的考生都得另谋出路
不过也别太慌,我给大家扒拉了三个替代方案:
华东理工的工程博士还在招,不过得是理工科背景
苏州大学的教育博士虽然要脱产,但允许每周请两天假
可以考虑澳门城市大学的中文授课项目,学位国内也认
要说为啥高校都不爱招在职博士了?我观察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教育部查论文查得严,去年光上海就撤稿了12篇在职博士论文;二是现在搞"破五唯",高??己酥副瓯淞耍付嗾腥安┦可蹇蒲兄副?。
在职博士取消后,还有哪些提升学历的途径?
一、同等学力申硕还能读吗?
先说个冷知识:虽然在职博士取消,但同等学力申硕这条路依然畅通。简单来说,就是不用参加统考,只要符合条件(比如本科有学位),就能申请进入高校的研修班学习。修完学分后,通过全国统一的申硕考试和论文答辩,就能拿硕士学位证。
优势是时间灵活,周末或线上上课,适合工作忙的上班族。不过要注意,这属于“单证”(只有学位证),如果单位特别要求学历证(毕业证),可能得再琢磨其他路子。
二、非全日制硕士是不是更实际?
这两年,非全日制硕士的热度越来越高。它和全日制一样要参加12月全国统考,毕业后拿双证(学历证+学位证),社会认可度也在提升。比如教育类、管理类、工程类的非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放招生,周末上课,学费比全日制略高,但能兼顾工作和学习。
举个例子,某985高校的MBA非全项目,毕业后证书和全日制一样标注“非全日制”,但国企、事业单位招聘时大多一视同仁。
三、出国读研行不行?
如果预算充足,国际硕士项目是个新思路。比如东南亚、欧洲部分高校的1年制硕士,全程线上或短期出国,费用比欧美低,还能快速拿证。不过得擦亮眼睛,选教育部认可的学校,别被“野鸡大学”坑了。
有个朋友去年报了西班牙某大学的线上硕士,学费4万多,平时用APP上课,作业用翻译软件搞定,说一千,道一万拿了证,还通过了中留服认证,照样用在了升职加薪上。
四、成人本科后考研,可行吗?
对于大专学历的朋友,还有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先通过成人高考或自考拿本科学历,再报考全日制或非全硕士。虽然时间拉得长(一般要3-5年),但成本低,自考本科一门考试费才几十块,适合有毅力的人。
注意!现在考研对自考本科很友好,只要报名时能出示成绩证明,大部分学校都允许报考,不会区别对待。
五、职业资格证书能代替学历吗?
学历不是唯一敲门砖,像一建、CPA、法考这类高含金量的证书,在部分行业比硕士还吃香。比如工程行业,有一级建造师证,收入可能比普通硕士高;财务领域CPA更是硬通货。
不过证书和学历不冲突,可以两手抓:先考急需的证稳住工作,再慢慢补学历。
六、校企合作项目值不值得试?
现在不少高校和企业联合推出定制化培养项目,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的硕士班。优势是课程针对行业需求设计,有些还能直接对接企业就业,适合想转行或深耕技术的人。
这类项目信息通常在学校官网的“继续教育学院”板块,或者关注行业头部企业的公众号,经?;嵊姓猩扑?。
七、短期培训+经验积累怎么样?
如果实在没时间读书,不如专注行业培训+实战经验。比如IT行业考个PMP(项目管理)、云计算认证,同时参与公司重点项目,用业绩证明能力。很多公司内部晋升时,更看重项目经验而非学历。
亲情提示一句,不管选哪种方式,一定要先和单位人事确认政策。比如有的国企规定“非全硕士享受同等待遇”,但私企可能更看重专业是否对口。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时间精力量力而行,别盲目跟风,毕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