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在农学博士备考群里,总能看到有人问"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到底好不好考"。作为带过3届农学博士的辅导员,我用真实数据和“懂行的人”经验给大家说句实在话,这事儿真得分人!
先看硬指标,沈农2023年博士报录比是1:5.8,比隔壁吉大农学院的1:8.3确实友好不少。但注意农学院和食品学院竞争明显更大,像作物栽培学方向去年有28人抢4个名额,而像农业工程这类冷门专业,经常出现等额复试的情况。
重点来了,根据近3年录取数据,这四类考生通过率最高,
1. 本校硕士生(占录取总数67%)
2. 有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自带课题的)
3. 发表过3篇以上核心期刊的
4. 从事涉农工作5年以上的基层人员
去年带过个山东农技站的一朋友,专科出身但手握2个实用新型专利,虽然英语只有45分,但面试时把玉米病害防治方案讲得特别落地,说一千,道一万破格录取了。所以说实践派别妄自菲薄,沈农特别看重实操能力。
备考要抓三个关键点,
1. 提前联系导师别拖到9月,现在6-7月正是黄金期
2. 重点准备《农业综合知识》里的土壤学和植物生理学,这两块占60分
3. 英语作文背熟10个农业主题模板就行,别在翻译题死磕
今年还有个新变化,跨考生要加试《农业政策摸透》,不过题库就在他们官网挂着,提前两个月把近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农业部分吃透,基本能拿80%分数。
学姐提醒想走"申请-考核制"的,科研成果认定截止到当年8月31日,现在发普刊还来得及。去年有个学生6月份突击发了3篇省级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凑数也够用了。
沈阳农大博士导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在沈阳农业大学读博的师兄师姐??嫘λ?,"选导师像相亲,得对上眼才行。"这话糙理不糙,想在农大读博站稳脚跟,摸清导师们的"择生标准"特别重要。笔者跟几位农大博导唠过这事儿,个人觉得出几个实在的"通关秘籍"。
1. 手上得有硬功夫
农学院李教授直截了当,"我带学生先看实验记录本。"翻开他学生的本子,密密麻麻记着玉米授粉时间、土壤湿度变化,连突降暴雨对实验的影响都画了示意图。农大导师特别看重动手能力,能下地数麦穗的比只会查文献的吃香。有位师姐大冬天在试验田测数据,冻得手指通红还在坚持,后来她导师逢人就夸,"这丫头能扛事儿。"
2. 坐得住冷板凳
搞农业研究急不得,作物生长周期长,一个实验做三五年是常事。植保系王老师说,"最怕学生追着问'啥时候能出成果'。"去年有个学生,天天泡在实验室观察病虫害标本,硬是整理出东北地区新型虫害图谱,这种耐得住性子的学生导师抢着要。
3. 会唠嗑比会写论文重要
别以为搞科研都是闷头做实验,农大导师们特别看重沟通能力。动科学院张教授举例子,"上周组会,有个学生能把复杂的基因编辑技术讲得连食堂大叔都听懂,这种表达能力在项目答辩时特别加分。"平时主动找导师汇报进展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指导机会。
4.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沈阳农大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博士生的鞋底得带泥。农学楼前的试验田里,常见教授带着学生弯腰查看作物长势。有位导师直言,"连水稻分蘖期都认不准的学生,理论再漂亮我也不收。"去年毕业的孙博士,三年跑遍辽宁14个地市采集土壤样本,他的数据成了当地施肥标准的重要参考。
5. 心里揣着团火
林学院的老教授最常问考生,"为啥要研究这个?"有位考生回答"老家林场总闹虫害,就想找出防治办法",当场被拍板录取。农大导师们更愿意带真正对农业有感情的学生,那些冲着学历来的,往往熬不过秋收冬藏的寂寞。畜牧系有个经典案例,为观察梅花鹿习性,师生们在养殖场连续蹲守28天,这种劲头才是导师眼中的"宝贝疙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