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收到很多在职人员的私信:"老师,北师大金融在职博士毕业能不能进高校当老师?"这个问题背后,是大家对职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今天我们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高校招聘的"内幕"说清楚。
首先要明确,北师大在职博士的证书和全日制博士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教育部早有明文规定,只要是通过正规途径录取、完成培养方案的在职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与全日制一样。去年我带的一个学员小王,就是北师大金融在职博士毕业,现在在山东某二本院校当讲师。
但证书只是敲门砖,想进高校当老师还要看这5个硬指标:
1. 年龄卡得最死:普通本科院校一般要求35周岁以下,部分紧缺专业放宽到38岁。有个学员33岁开始读博,36岁毕业时投了20多所高校,说一千,道一万只有3所接受超龄申请。
2. 科研成果要够量:至少要有2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1篇CSSCI。现在很多高校还要求有省部级课题经历。去年某师范院校招聘,200份简历里,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验的直接进入面试环节。
3. 教学试讲不能垮:试讲时千万别只顾着炫专业术语。某985博士去试讲,全程飙数学模型,结果被评委吐槽"不会说人话"。最好准备15分钟通俗易懂的授课片段。
4. 专业匹配度:金融专业想进经管学院相对容易,但要是应聘马克思主义学院,就算你是博士也白搭。建议提前研究目标院校的院系设置。
5. 隐性门槛:现在很多二本院??家笥泻M饩?。有个取巧的办法:读博期间争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也能算"国际交流经验"。
别忘了想进名校的学员,北师大本校现在讲师岗基本都要求有博士后经历。但地方院?;故怯谢?,像云南、广西等地的高校,对在职博士接受度更高。
对了说句大实话:在职读博期间一定要主动跟导师做项目。去年毕业的张师姐,就因为跟着导师做了个国家发改委的课题,找工作时有3个高校主动联系她。
金融专业在职博士就业去向统计:高校教师占比到底有多少?
金融专业在职博士毕业后,常见的去向主要分为几大类:高校教师、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基金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以及自主创业。其中,高校教师一直是热门选项,但具体比例如何?咱们往下看。
二、高校教师岗为啥受青睐?
先说实际情况:不少在职博士选择高校,首要原因是“时间灵活”。相比金融机构的高强度工作,高校教师有寒暑假,日常除了教学还能兼顾科研或社会项目,适合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人群。
其次,职称晋升路径明确。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考核标准,不像企业存在更多不确定关键点。再加上高校提供稳定的编制和福利待遇,吸引力自然不低。
三、真实数据:高校教师到底占多少?
根据近三年国内部分高校的就业统计,金融在职博士进入高校的比例大约在35%-40%之间。例如,某财经类院校2022届在职博士毕业生中,42%选择留?;蚪肫渌咝H谓蹋涣硪凰酆侠啻笱У耐谑菰蛭?7%。
不过,这个数字存在地区差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校竞争激烈,入职比例略低(约30%),而二三线城市的高校因人才引进政策宽松,比例可能达到45%以上。
四、除了高校,他们还会去哪儿?
虽然高校是“大头”,但其他领域同样有亮点:
1. 金融机构管理层:约25%-30%的毕业生进入银行总行、投行或私募基金担任高级分析师、风控总监等职。
2. 政府智库与政策研究:15%左右进入央行、银保监会下属研究机构,参与金融政策制定。
3. 企业战略部门:10%-15%选择大型国企或上市公司,主导投融资规划。
4. 创业或跨界:约5%凭借行业资源和人脉,开设咨询公司或转型科技金融领域。
五、想进高校当老师,需要啥条件?
现在高校门槛可不低。以某211大学招聘要求为例:
科研成果:至少2篇核心期刊论文,或1部专著;
教学经验:有高校代课经历者优先;
项目背景:参与过国家级课题的更有竞争力;
年龄限制:多数高校要求不超过40周岁。
另外,“非升即走”制度普及后,新入职的讲师面临3-6年考核期,压力并不比企业小。所以,抱着“躺平”心态的人可能得再想想。
六、未来趋势:高校岗位会饱和吗?
近几年,高校教职的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一线城市的部分院校甚至出现“10个博士争1个岗位”的情况。但另一方面,随着地方高校扩招和新兴学科(如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的兴起,中西部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仍有较大缺口。
举个例子,某中部省份2023年明确将“引进50名金融专业博士”写入人才计划,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金等优惠条件。所以,找准定位很重要——与其挤破头去顶尖高校,不如关注有潜力的二三线院校。
七、给在职博士的实用建议
1. 早做规划:如果目标是高校,在读期间就要多发论文、积累教学经验;
2. 拓宽人脉:通过学术会议、行业论坛认识高校导师或院长,增加内推机会;
3. 灵活选择:别只盯着“985”“211”,一些专科院?;蛎癜旄咝5拇鲆膊淮?;
4. 技能加分:考取CFA、FRM等证书,哪怕进高校,复合型人才也更吃香。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高校教师的工作看似光鲜,实则要求极高。要不要选这条路,关键得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教书育人、沉得下心做学术。毕竟,适合别人的路,未必适合自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