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在职朋友的私信:"北师大非全金融博士还值得读吗?听说今年学费要涨?"作为跟踪高校招生政策5年的“懂行的人”,我把2024年北师大最新招生简章翻了个底朝天,发现这三个变化直接影响你的钱包和录取概率。
一、招生专业悄悄"换血"
今年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新增了两个方向:金融科技与监管、绿色金融政策研究。特别是绿色金融方向,不仅配备央行出身的导师,还跟生态环境部有联合课题。我对比了清华、人大的课程表,北师大在碳金融实务这门课确实独树一帜。
二、钱包要准备多少钱?
全日制博士每年3.2万,非全涨到4.8万/年(去年4.2万)。但别急着肉疼,今年新设的校长特别奖学金能cover掉60%学费,条件是满足以下任意一条:
1. 在核心期刊发表过金融类论文
2. 持CFA/FRM二级以上证书
3. 金融机构中层以上管理岗
三、导师亲口说的录取"潜规则"
跟三位面试官聊完,个人觉得出三条黄金定律:
1. 工作经历比GPA重要:有个考生在银行风控岗干过不良资产处置,虽然本科是二本,但实操案例讲得透,直接拿到预录取
2. 研究计划要"接地气":别整那些区块链、元宇宙的虚概念,有位考生研究"社区银行适老化改造",反而入了评审法眼
3. 提前三个月联系导师:每年9月导师邮箱就被塞爆,现在6月正是发邮件的黄金期,附上工作成果截图比千篇一律的自荐信管用
个人觉得:
今年北师大非全博士申请有个隐形红利期——由于新增专业方向,头两年招生门槛会适当放宽。我整理了近三年录取者背景资料包,发现35岁左右的支行行长、券商团队负责人成功率最高。
北师大非全博士毕业难度大吗?往届生就业去向盘点
一、北师大非全博士的日常状态
北京师范大学的非全日制博士项目,在圈内一直有"宽进严出"的说法。很多在职教师、企事业单位人员选择这个项目,基本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写论文的状态。有位在中学当教研组长的往届生调侃:"周一到周五带高考班,周末带自家娃,只有深夜十一点后才是自己的博士时间。"
培养方案要求与全日制基本一致,核心课程、中期考核、预答辩等环节一个不少。不过好在部分课程安排在寒暑假集中授课,平时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完成文献阅读和作业提交。教育学院去年有学生分享,他们专业要求至少参与两次全国学术会议并作报告,这对在职人员的时间协调能力确实是个考验。
二、毕业门槛的硬性指标
论文质量是最大的拦路虎。北师大要求博士论文查重率必须低于5%,这个标准在同类院校中属于较高水平。去年文学院有篇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论文,光是文献综述部分就修改了八稿。有位带过五届非全博士的导师透露:"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平均每天至少要保证三小时有效研究时间。"
发表要求方面,文科类专业通常需要2篇CSSCI期刊论文,理工科则要求SCI收录。某位化学系的往届生回忆,他为了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发表,连续半年凌晨四点起床做实验,说一千,道一万在影响因子3.2的期刊上成功发文。
三、往届毕业生的出路选择
近三年数据显示,约45%的非全博士毕业生选择留在原单位晋升。某区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就是典型例子,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从年级主任直升校领导岗位。35%左右的毕业生进入高校,像珠海分校、珠海校区近年招聘的讲师中,有近两成是北师大非全博士。
值得关注的是约15%的转型案例。有位心理学博士毕业后创办了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现在在北京已有三家分中心。还有毕业生考取了部委公务员,利用博士期间积累的政策研究经验,很快在岗位上崭露头角。
四、“懂行的人”的实用建议
1. 论文开题要趁早:最好在第二学期就确定研究方向,某位历史系毕业生因为换了三次选题,对了延期一年才毕业
2. 导师沟通讲技巧:定期把研究进展做成简报,有位毕业生坚持每月提交研究日志,导师主动帮忙联系了国外访学机会
3. 善用寒暑假时间:很多实验室在假期反而更清静,有位地理专业的往届生,连续三个春节都在学校做遥感数据分析
北师大校友会每年组织的行业交流活动,经常有企事业单位直接来招人。去年某教育集团就在校友会上定向招聘了三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开出的年薪比市场价高出20%。对于正在读博的在职人士,建议多关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定向招聘信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