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3篇
累计报读
1302人
问答
3条
"北师大经济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带过5届研究生的高校教师,今天掏心窝子和大家聊聊真实情况。先给结论:值,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一、北师大经济学科什么水平?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的成绩,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双一流。最关键的是产学研结合做得扎实,每月都有部委专家来开讲座。去年有个学生参与央行数字货币课题,还没毕业就被某省发改委预定了。
二、这三类人千万别跟风
1. 指望快速拿证镀金的:现在博士毕业平均4.5年,去年经管院有1/3延毕的。要是工作忙到996的,建议考虑同等学力申硕。
2. 数学基础薄弱的:计量经济学必修课用伍德里奇教材,前三个月就有同学哭着转专业。
3. 纯为进高校的:现在二本都要海归博士,想留京建议看看北师大就业报告,去年56%毕业生去了金融机构。
三、真实就业去向聊聊
三年跟踪的毕业生数据:
头部券商研究所:约25%(年薪普遍40w+)
政策银行总行:18%(解决北京户口)
高校教职:15%(以地方院校为主)
央企战略部:22%
自主创业:5%
特别要说的是校友资源,光是金融街就有200+校友任职,去年秋招内推了17个岗位。
四、“懂行的人”的血泪经验
1. 选导师比选方向重要:有位师兄跟了放养型导师,研三才确定选题
2. 别死磕SSCI:国内核心同样受认可,某学姐发《经济研究》直接留校
3. 实习要趁早:有个学弟研二在发改委实习,毕业直接进政策研究室
五、2025年报考新变化
今年开始推行"申请-考核制",核心指标:
1. 已有科研成果(占比40%)
2. 研究计划书质量(30%)
3. 英语水平(15%)
4. 本科背景(15%)
注意:在职考生需提供单位同意脱产证明,今年就有考生因此被刷。
个人觉得:
北师大经济博士就像精品茅台,懂行的自然知道价值。但要是单纯想解渴,真不如买瓶矿泉水实在。下决定前建议去听他们的公开课,官网每月都有安排。
北师大经济博士导师怎么?。咳斜芸炜涌翁庾?/p>
第一招:别光看头衔,盯紧“干货”
很多同学选导师时容易被光环迷惑,比如院长、长江学者、某某协会会长……头衔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导师近5年的学术产出。
看论文:上知网、Web of Science搜导师名字,重点看近3年发的文章。如果全是挂名二作、三作,或者研究方向杂乱无章,可能导师实际投入学术的精力有限。
看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这类国家级课题,导师是否在主持?结项成果如何?有持续项目的导师,资源多,学生更容易蹭到数据和支持。
问毕业的师兄师姐:偷偷联系组里毕业的学生,打听导师是否亲自改论文、开组会的频率。有的导师常年在外“飞会”,学生全靠自学,这种慎?。?
避坑重点:别被“大佬”名头唬住,有些导师行政职务缠身,根本没时间带学生。记住,能给你真金白银指导的才是“亲导师”。
第二招:摸清课题组“生存法则”
每个课题组都有隐形规则,提前摸清能少踩80%的雷。
1. 团队风格:
有的组要求打卡坐班,每周组会汇报进度,适合自律性差的同学;
有的组“放养”,适合独立性强、想自己折腾的人。
关键看你自己是“鸡血型”还是“佛系型”,别和导师风格硬刚。
2. 论文署名:
提前问清楚!有些课题组默认导师一作,学生二作;有的允许学生一作。尤其想进高校工作的,一作论文是命根子,别等到毕业才发现成果不算数。
3. 同门关系:
找机会和组里在读学生吃顿饭,观察他们提到导师时的语气。如果人人欲言又止,或者抱怨“数据被抢”“研究方向被强行指定”,赶紧跑!
第三招:长远看就业,别只顾眼前
读博最终是为了就业,导师的资源加持比想象中更重要。
学术界路线:
看导师是否在核心期刊有编委职务,或者学术圈人脉广。比如,导师能推荐你去国外联培、参加顶级会议,发好论文的概率直接翻倍。
业界路线:
如果想去金融机构、政策研究部门,选有实务经验的导师。比如参与过政府经济规划、在企业挂过职的导师,内推机会多,简历上也能加分。
隐形福利:
有的导师课题经费充足,学生出差能住五星级、开会报销爽快;有的组抠搜到连数据库都要自己买……这些细节直接影响读博体验。
亲情提示:北师大经济学院官网的导师介绍往往“一片祥和”,真正有用的信息得靠线下打听。厚着脸皮多问、多对比,你的博士生涯可能会轻松一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