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一同事收到不少私信问:"南京大学经济学非全博士值不值得读?普通家庭能不能负担?"今天咱们不绕弯子,直接上干货。我明告诉你:南大这个项目确实香,但绝对不是人人都适合。
首先说含金量。南大经济学科全国排名前五的底子摆在那,非全博士和全日制共用导师团队,论文答辩标准完全一致。去年毕业的刘姐在银行工作,她跟我说:"上课时旁边坐的都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光人脉资源就值回学费了。"不过要注意的是,现在毕业论文盲审通过率只有65%左右,比前两年降了10个百分点。
再说适合人群。三类人最推荐报考:1)国企/事业单位需要学历晋升的 2)金融行业从业者需要镀金的 3)家族企业接班人。我强调一点35岁以上的朋友,如果现在还没做到中层管理岗,建议优先考虑MBA。去年有个做会计的老哥,41岁辞职读博,结果发现课业压力太大,对了只能休学。
重点说说费用问题。官方公布的学费是8万/年,但实际花费要翻倍。以2023级小王为例:教材费年均5000+导师项目交通费1.2万+学术会议费2万+论文指导费3万,四年下来至少50万起步。不过好在可以分学期缴费,部分单位还能报销30%学费。
给准备报考的朋友三个建议:1)提前联系导师,官网信息滞后,有的导师名额早被预定了 2)关注核心期刊发表要求,现在至少需要2篇CSSCI 3)周三下午的计量经济学必修课,建议有统计学基础再选。
对了说个真实案例:做外贸的李总,42岁开始读非全博士,第四年发了3篇论文,去年刚评上正高职称。但他每周雷打不动学习20小时,过年都在改论文。所以千万别信"在职博士很水"这种话,南大的金字招牌可不是白给的。
南京大学非全博士导师选择避坑攻略
一、研究方向别光看“官网介绍”
很多同学选导师第一步就是刷学院官网,看导师的研究领域对不对口。但!官网信息可能滞后好几年。比如某导师简介里写“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际可能早转向传统管理研究了。
正确操作:
1. 查近3年论文:上知网、SCI-Hub搜导师名字,看他发什么方向的论文,这才是真实研究方向。
2. 直接邮件问:“老师好,我对您XX方向的研究特别感兴趣,想请教您现在是否还带这方面的课题?”——礼貌又高效。
二、沟通频率比“学术大牛”更重要
非全博士平时要兼顾工作,时间本就零碎。如果导师喜欢“随时开会”“每周组会打卡”,大概率会崩。
“躲雷”重点:
提前问清沟通模式:“老师,我平时在职,可能只能周末或晚上沟通,您这边方便吗?”
避开“放养型”和“控制型”两极:前者半年不回消息,后者三天一查岗,都不适合非全。
优先选有带非全经验的导师:他们更理解在职生的节奏,甚至能帮你平衡工作和论文进度。
三、学生口碑才是“隐形简历”
导师的职称、头衔都是明面上的,真正影响你读博体验的,是师兄师姐的真实评价。
怎么挖信息?
厚脸皮联系在读学生:通过学院群、知乎、贴吧私信,直接问“导师平时催进度吗?改论文认真不?”
警惕“江湖传闻”:如果多个渠道听说某导师“卡毕业”“项目甩手掌柜”,宁可错过也别头铁。
四、别忽视“横向资源”和学术支持
非全博士很多选题需要企业数据或行业资源,导师手头有没有“干货”很关键。
关键问题:
“导师手头有没有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能不能支持我的研究方向?”
“课题组有没有固定的学术交流机会?比如行业会议、合作高校资源?”
有资源的导师,能让你论文数据收集省一半力,甚至搭上工作的“顺风车”。
五、合同细节抠清楚,别吃哑巴亏
南大非全博士的培养协议里,毕业要求、成果归属这些一定要白纸黑字写明白。
重点核对:
1. 毕业要求:是发核心期刊就行,还是必须SCI/EI?数量要求是多少?
2. 署名问题:参与导师的项目,论文署名是否保证学生一作?
3. 延期政策:万一超期,学费怎么算?导师是否同意协助延毕手续?
亲情提示一句:选导师千万别“一见钟情”,多聊几个备选,比较之后再决定。南大有些导师表面看着严肃,实际对学生特别上心;也有看似随和,但关键时刻找不到人的。毕竟读博三四年,找个能并肩作战的“队友”,比追学术明星实在多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