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读博三年花了十几万,说一千,道一万能找到啥工作?"这是我在南大读博时最常被亲戚追问的问题。作为去年毕业的南大经济博士,今天就用真实数据和身边30位同学的就业案例,给大家掰扯明白这件事。
第一组数据:92%的就业率背后藏着什么?
南大官网发布的《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经济学院博士就业率92.3%。但这个数字不能只看表面:
约60%进入高校任教,其中"双一流"院校占比45%
25%选择金融机构(证券/基金/银行总行级研究岗)
10%进入政府智库或事业单位
还有5%选择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咨询领域
第二组数据:薪资差距比你想的大
同样是博士毕业,月薪可能差3倍:
高校讲师首年月收入普遍在1.2-1.8万(含科研启动费)
头部券商研究所开价能达到3.5万/月
某直辖市政策研究室给到副处级待遇,年薪约25万
创业的同学中,有2人公司年营收已破千万
第三组数据:导师资源决定就业下限
我们系有个不成文的规律:跟着长江学者级别的导师,100%能进211以上高校;省级重点课题负责人门生,80%进入金融机构核心岗。但普通博导的学生,可能需要自己海投简历。
第四组数据:隐性成本容易忽视
除了4年学费8万元(全日制),还要算:
核心期刊发表费:平均2万/篇(至少需要2篇)
学术会议差旅:年均1.5万
数据购买费用:实证研究常用的万得数据库,个人版年费就要3万
第五组数据:35岁现象依然存在
统计同门师兄师姐发现,35岁前未评上副高的,有43%转行到企业做战略研究。但有个例外:参与过国家级规划课题的7位师兄,全部在32岁前解决了正高职称。
说点大实话:
1. 如果冲着赚快钱来读博,建议直接考CFA
2. 数学建模能力强的,在量化金融领域特别吃香
3. 经济史等冷门方向就业面确实窄,但考公时有专业优势
4. 现在很多高校实行"非升即走",6年内发不出3篇C刊可能被解聘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建议:关注南大每年3月的"博士生开放日",能直接和用人单位聊待遇。去年某政策银行就是在现场给到安家费20万的承诺。
经济类博士就业“躲雷”门道:哪些研究方向容易踩雷?
一、过于冷门的细分领域
有些同学为了追求学术创新,专挑学界还没多少人研究的"缝隙领域"。比如"古代货币制度对现代政策的启示"这类课题,听起来很有历史纵深感,但实际就业时就会发现:高校对应的教研室凤毛麟角,金融机构更用不上这类知识。去年某985高校毕业的张博士,论文研究18世纪欧洲商会制度,投了半年简历才勉强入职民办高校,月薪还没当地重点中学老师高。
二、纯数理模型方向
天天泡在公式推导里的同学要注意了。除非打定主意走学术道路,否则过度沉迷复杂模型构建容易"脱轨"。某券商HR直言:"我们招宏观研究员,要的是能拆解政策、分析产业趋势的人,不是来公司写数学证明题的。"有位博士花了三年时间研究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改良,面试时被问"怎么看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影响",当场卡壳。
三、脱离现实的经济预测
热衷于用大数据预测GDP增速、股市走向的研究要警惕。某智库负责人吐槽:"去年收了个博士简历,论文题目是《基于神经网络的十年期经济波动预测》,这种研究放学术圈都难发顶刊,何况企业需要的是季度或年度分析。"更要命的是,很多预测模型换个数据就跑偏,实操价值有限。
四、政策分析类研究的误区
别以为研究政策就一定吃香。重点要看研究方向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比如专门研究某特定时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毕业后政策风向一变,知识立即贬值。有位博士专注研究"四万亿计划"的后续影响,等到毕业时,用人单位更关心的是双碳政策、数字经济等新热点。
五、国际经济学中的"偏科生"
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本是好事,但有两个坑要避开:一是只盯着发达国家案例,对新兴市场缺乏了解;二是忽视地缘政治变量。某跨国企业高管举过例子:"有个应聘者论文写中美贸易摩擦写得很透,但问到东南亚产业链转移趋势就哑火了,这种知识结构太单薄。"
给在读博士的实用建议
1. 定期逛招聘网站,把心仪岗位的任职要求当"镜子"照照自己的研究
2. 找实习别怕"掉价",去企业蹲三个月比在实验室空想半年管用
3. 学会给研究"做减法",把晦涩的理论转化成能写进简历的硬技能
4. 关注政策风向标,工信部、发改委每年发布的白皮书要多翻翻
说到底,经济学的价值在于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那些自嗨式的研究、过度追求方法论复杂度的课题,往往成为求职路上的暗礁。毕竟用人单位招博士,要的是能创造实际价值的人,不是移动的文献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