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关于南京大学非全日制工程博士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一个接触过不少在职博士的"老油条",今天直接上干货。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南大这个项目的学费确实不便宜,3年下来加上杂费要30万起步。但值不值不能只看价格,得看三个硬指标:
1. 学校招牌有多亮
南京大学作为C9高校,工科实力在华东地区能排进前三。特别是微电子、材料工程这些方向,实验室设备都是国际一流水准。非全和全日制用的同一套师资,这点官网可查得到。
2. 课程怎么安排
周一到周五晚上+周末全天授课,外地学员可以申请线上同步。但要注意核心实验课必须到校,去年就有苏州的学员因为这个差点延期毕业。
3. 毕业难度系数
论文要求与全日制完全一致,盲审通过率约65%。去年计算机方向的张学长告诉我,他们班28人里按时毕业的只有15人,延期的基本都是卡在数据采集环节。
别忘了三类人慎报:
单位不给假期做实验的
没做好3年持续作战准备的
单纯想要"博士"名头的
建议考虑清楚这5个现实问题再决定:
① 能否接受每周20小时学习时间
② 导师是否接受在职学生
③ 论文方向能否结合现有工作
④ 家庭经济能否支撑3年支出
⑤ 单位是否认可非全学历
个人觉得:非全博士不是镀金捷径,但确实是技术岗晋升的硬通货。去年有个华为的学员,读完第二年就升到了P20级。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把学历转化为实际产出。
工程类非全博士就业真相:高薪岗位真的多吗?
几年,工程类的非全日制博士(简称“非全博士”)热度越来越高。不少人冲着“博士学历”和“灵活学习”的特点报名,但真正毕业后,就业市场真的像传说中那样遍地高薪吗?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
一、企业到底认不认“非全博士”?
我明告诉你:认,但没那么简单。
工程类岗位有个特点——更看重实际能力。企业招人时,学历是敲门砖,但最终决定薪资的往往是项目经验和技术成果。举个例子,某大型建筑公司HR透露:“非全博士的简历,如果参与过大型工程项目或发表过行业核心论文,我们会优先考虑;但如果只是混学历,反而可能不如有五年经验的硕士吃香。”
不过,部分国企、事业单位对“博士”头衔有硬性要求,比如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这种情况下,非全博士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既能工作攒经验,又能提升学历,属于“两手抓”。
二、高薪岗位真有那么多?
网上经常看到“博士年薪50万起”的帖子,但现实没那么夸张。根据某招聘平台2023年的数据,工程类非全博士的薪资分布大致如下:
30% 的人年薪在20万-30万(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建筑设计院);
45% 的人年薪在30万-50万(常见于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领域);
剩下25% 超过50万,但这类岗位往往要求有核心技术专利或跨领域管理经验。
高薪岗位确实存在,但竞争激烈。比如某新能源车企招聘“电池系统研发负责人”,要求博士学历+5年相关经验,开价年薪80万,但最终录用的候选人不仅有非全博士背景,还主导过两个国家级项目。
三、哪些原因直接影响薪资?
1. 行业风口:踩对行业比学历更重要。
比如前几年的芯片工程师,近两年的碳中和领域,即便是硕士,薪资也能对标其他行业的博士。非全博士如果研究方向贴合热点(如智能建造、氢能技术),议价空间会更大。
2. 地域差异:一线城市“溢价”明显。
北京、上海、深圳的工程类博士平均薪资比二线城市高出40%。但要注意,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也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未必差距太大。
3. 校企合作资源:不少非全博士的项目和高校合作的产业课题挂钩。如果导师在业内人脉广,学生更容易进入合作企业,甚至拿到“定制化”岗位。
四、“老江湖”怎么说?
案例1:张工,37岁,机械工程非全博士
“我读博期间一直在某重工企业上班,研究方向是液压系统智能化。毕业第二年跳槽到一家德企,年薪从原来的28万涨到45万。但说实话,公司看中的是我做的两个降本增效项目,博士学历只是帮我过了简历关?!?
案例2:李姐,40岁,土木工程非全博士
“我在设计院工作了十年,读博是为了评正高职称。学历到手后,工资涨了15%,但更关键的是能带队负责大型项目了,这部分奖金比工资还高。”
五、普通人该怎么???
如果你已经工作多年,想通过读非全博士突破职业瓶颈,建议优先满足两个条件:
1. 研究方向紧密结合现有工作(比如你是搞桥梁设计的,博士课题选“BIM技术在桥梁运维中的应用”);
2. 选择产业资源强的院校(比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浙大工程师学院)。
如果单纯为了“拿高薪”而读博,风险比较大。企业不是傻子,学历泡沫早就被戳破了。不如先积累项目经验,再通过学历锦上添花。
说一千,道一万提一嘴:工程这行,能解决问题的才是真本事。就像一位老工程师说的:“图纸画得再漂亮,桥塌了啥都不是。”非全博士的价值,最终还是得靠实打实的成果来说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