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南京大学非全日制金融博士毕业要求全捋清
"南大非全金融博士到底要读几年?""在职读会不会卡毕业?"作为帮3个朋友整理过毕业材料的“老江湖”,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
一、学分要求:别以为在职就能偷懒
南大金融非全博士要求修满28学分,其中必修课占18学分。重点来了——计量经济学和高级公司金融两门课挂科率最高。去年有个在银行当高管的学员,白天开会晚上赶作业,结果计量经济学考了58分,补考还得跟全日制学生同场竞技。建议工作忙的学员,提前半年开始预习课件,特别是Stata软件操作必须练熟。
二、科研关卡:小心这三个隐形门槛
1. CSSCI期刊不是唯一出路:虽然学校要求2篇C刊,但金融案例分析报告(需有上市公司真实数据)同样被认可。有个做私募的学员,用自己操盘的项目写了分析报告,反而比发论文更快达标。
2. 开题报告别踩雷:2023年被毙的选题中,"区块链金融"类占37%,主要问题是缺乏数据支撑。建议选传统金融领域创新方向,比如"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优化"。
3. 预答辩藏着魔鬼细节:去年有学员栽在参考文献上——要求近5年外文文献占比不低于40%,且必须包含3篇A类期刊。
三、时间规划:五年制背后的弯弯绕
官方说基本学制5年,但实际数据显示:
按时毕业率仅21%
延期主因Top3:
① 单位突然外派(占38%)
② 孩子升学关键期(占29%)
③ 数据采集遇阻(如合作企业突然倒闭)
有个在国企的学员很有办法:入学就在单位内部找好数据支持部门,用"帮写年度风控报告"换数据使用权。
四、烧钱真相:除了学费还要留这笔钱
学费8万/年看着明码标价,但隐性支出才是大头:
参加学术会议(年均2次约1.2万)
数据购买(上市公司专项数据平均8000/份)
论文润色(英文翻译每千字600起)
建议提前做好20-25万的预算,别忘了有些开支可以走单位科研经费。
五、导师选择:三个避坑法则
1. 慎选"空中飞人型"导师:经常出差的导师容易拖进度
2. 优选有业界背景的教授:方便对接调研资源
3. 打听清楚毕业弟子去向:带出过银行高管的导师往往更务实
去年有个学员跟了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做导师,结果毕业论文直接用了导师团队的调研数据,省了半年时间。
下篇预告:《南京大学非全博士学费上涨实情:2024年最新缴费清单》
南京大学非全博士导师团队最新名单曝光
,南京大学非全日制博士项目的导师名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不少想读博的在职人士、科研爱好者纷纷留言:“名单里有哪位大牛?”“导师方向适不适合自己?”今天咱们就唠一唠这份名单的细节,顺便聊聊南大非全博士那些事儿。
一、非全博士是啥?适合谁读?
非全博士,说白了就是“不脱产读博”,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搞研究。南大的非全项目主要面向在职人群,比如高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或者对某个领域有深度兴趣的“学术爱好者”。和全日制相比,非全的课程安排更灵活,但毕业要求一点儿不含糊,论文质量和学术成果都得按南大的高标准来。
二、南大非全博士的“硬核”底气
南京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985高校,学术底蕴不用多说。这次曝光的导师名单里,覆盖了文、理、工、商多个学科,不少导师都是业内响当当的人物。比如理工科方向的导师,很多手握国家重点项目的经验;文科导师里,也不乏出版过权威著作的学者。关键是,这些导师普遍对非全学生很“友好”——毕竟带非全生的导师,大多理解学生平衡工作与学术的需求,沟通起来更接地气。
三、导师名单里的“隐藏亮点”
从流出的名单来看,南大非全博士导师的选择有两个明显特点:
1. 跨界组合多:比如计算机学院的导师,有的偏重人工智能与医疗交叉应用,有的专注企业数字化转型,贴合当下产业需求;
2. 实战经验强:不少导师有企业合作经历或政策咨询背景,能给学生带来一线行业的资源。
如果你正在选导师,建议先看看他们的近期论文、项目方向,再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匹配度越高,读博过程会越顺。
四、想申请?先摸清这些门道
南大非全博士的竞争一直挺激烈,尤其是热门专业。根据往年的经验,申请者要注意三点:
1. 提前联系导师:名单既然公开了,尽早发邮件介绍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混个“脸熟”;
2. 研究方向别太空:在职人士的优势是有实践经验,申请时得把“职业背景”和“学术兴趣”结合起来,比如“基于某行业案例的XX理论创新”;
3. 准备好时间规划:导师可能会问你怎么平衡工作和学习,提前想好实际方案,比如每周固定投入多少小时做科研。
对了插一句,南大鼓楼校区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对非全学生同样开放,周末泡馆子的同学说不定还能偶遇导师现场“加课”。名单既然有了,剩下的就看个人怎么把握机会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