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普通二本毕业,能冲南京大学金融博士吗?"、"听说南大金融博士特别卷,到底要什么条件?"作为带过三届考博生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先甩个硬数据:2023年南大金融学院公示的博士录取名单里,21个名额中有18个是本校硕士生,剩下的3个分别来自复旦、上财和港中文。这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南大确实存在明显的"亲本校"倾向;第二,外校生想突围,要么有顶尖院校背书,要么手握硬核成果。
想申请成功必须跨过这三道坎:
第一道坎:学术成果要"带响儿"
去年参加复试的申请者中,90%都带着CSSCI论文。但注意,现在期刊越来越看作者单位,普通院校学生想发C刊难度加倍。有个取巧办法:可以尝试与导师合作课题,把阶段性成果写成工作论文,很多评审老师反而更看重这个。
第二道坎:推荐信要找"对的人"
千万别迷信职称高低,关键看推荐人是否在南大学术圈有话语权。举个例子,某双非院校的考生找了本校长江学者写推荐信,结果还不如南大副教授的推荐管用。建议提前半年参加南大举办的学术会议,混脸熟比海投邮件管用十倍。
第三道坎:研究计划要"卡点位"
别只顾着写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重点要看目标导师近三年在研课题。有个真实案例:某考生研究计划正好踩中导师刚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子课题方向,虽然论文数量不占优,但最终成功逆袭。
说到备考策略,建议分三步走:9月前锁定2-3个意向导师,每周精读他们的最新论文;10-12月集中打磨研究计划,最好能做出个简易的实证模型;次年1月起重点准备英语笔试,南大的专业英语考题常出现《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最新摘要翻译。
对了说个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每年3月的预答辩旁听一定要参加。不仅能提前接触考核流程,更重要的是能听到导师们真实的提问风格。去年有个考生就是通过这个渠道,提前准备了三个针对性问题,复试时被夸"问题意识突出"。
南京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的真实就业去向
说到南京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的去向,坊间总流传着各种猜测。今天就带童鞋们儿看看真实情况,用身边人的例子聊聊这些"学霸中的学霸"究竟去了哪些地方扎根。
一、留在象牙塔的"教书匠"
我认识的三位师兄师姐毕业后都留在了高校。张师兄去年刚评上副教授,现在带研究生团队做量化金融研究,他带的本科生团队还在全国建模大赛拿过奖。李师姐在财经类院校当讲师,经常在朋友圈晒学生送的教师节贺卡。要说高校这条路,除了发论文的压力,确实能兼顾学术理想和生活节奏。南大校友圈在长三角高校圈的影响力,让想留校的博士生机会更多。
二、金融机构的"智囊团"
去年毕业的赵博士现在某头部券商研究所当首席分析师,他开玩笑说现在写报告比写论文还厚。四大行总行今年招了两位南大博士,专门负责金融衍生品风险评估。要说优势,南大金融系在金融工程方向的积累确实吃香,很多博士在读期间就跟券商合作项目,毕业时手里握着现成的人脉资源。
三、政策制定的"幕后高手"
隔壁宿舍王博士考进了央行某政策研究室,现在参与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他说读博时跟着导师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面试时被重点问到这个。还有去财政部、银保监会的,这类单位特别看重博士的系统研究能力。有个师兄在地方金融办工作,在忙科创金融改革试点。
四、企业界的"特种兵"
不少博士选择去实体企业。认识个师姐在大型央企的投融资部,负责海外并购项目。她说企业看中她的计量经济学背景,能搭建风险评估模型?;褂懈鍪π直荒郴チ蟪谌プ鼋鹑诳萍疾费蟹?,年薪直接对标技术高管。这类岗位虽然不像金融机构那么对口,但能给企业带来学术前沿视角。
五、创业圈的"技术派"
去年有对博士夫妻档创业做智能投顾平台,拿了千万级风投。他们读博时就在研究机器学习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现在把学术成果直接转化成产品?;褂懈鍪π肿雎躺鹑谧裳?,专门帮企业设计碳金融方案,刚签下两个产业园区的订单。
说实在的,南大金融博士的出路比想象中多元。有人继续深耕学术,有人转战实务,还有人把论文成果直接变成生意。学校平台提供的校友资源、长三角的地域优势,加上博士期间培养的研究思维,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发力点。要说共同特点,可能就是能把复杂的金融理论"翻译"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在哪儿都是硬通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