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教师朋友的私信:"南大教育博士到底有没有含金量?"作为三年前上岸的"老博",今天就掰开揉碎说说这个事。先上结论:南京大学的教育博士,可能是国内性价比最高的高端教育人才培养项目。
先说课程质量。每周六上午的《教育政策分析》课,主讲人是参与过国家级教改方案制定的教授,上课用的案例都是最新出台的"双减"政策、新高考改革等现实素材。我去年参与的"县域教育资源配置"课题,直接被省教育厅作为决策参考。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设置,让学习成果直接转化成工作能力。
再说导师阵容。我的导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组里每周的读书会能见到省重点中学校长、教育局教研员。去年跟着导师做县域教育调研,三个月走访了12个乡镇学校,这种深入一线的研究经历,比看100篇论文都管用。更关键的是,导师团队能提供省级课题参与机会,这对评职称太重要了。
对了看校友资源。我们这届28个同学里,有5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位教育局副局长。上次同学聚会,苏南某区教育局直接来现场招聘教研员。更惊喜的是,去年学校推出"校友企业孵化计划",我们教育博士可以优先对接南大科技园的创业资源。
但要注意,这个项目真不是混学历的地方。我研二那年,同班有位重点中学副校长因为中期考核不过关被延期。现在申请越来越卷,去年报考人数比三年前翻了一番。建议想报名的老师提前准备:1.至少主持过1项市级课题;2.最好有省级教学竞赛获奖经历;3.提前联系导师组参与前期研究。
个人觉得:对于真正想在教育领域深耕的从业者,南大教育博士绝对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千万别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这里的培养强度绝对配得上985的招牌。
南京大学教育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
一、课程压力比想象中实在
南大教育博士的课程设置从来不走形式。第一年必修的8门核心课,每门课每周至少3篇中英文文献精读,期末作业不是交篇小论文就能应付的——去年《教育政策分析》课的期末考核,直接让学员用三个月时间跟踪调研一所中学的教改进程,说一千,道一万形成的报告必须包含原始数据、访谈记录和政策建议。有位在职读博的高中副校长偷偷吐槽:“白天管学校,晚上搞调研,那段时间微信步数天天两万起。”
二、开题报告就能筛掉三成人
过了课程关才是真正的开始。教育博士开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研究选题必须同时满足理论创新和现实价值。去年有位同学想研究“双减政策对县城教育的影响”,前后被导师打回五次,光是文献综述就重写了三遍——第一次被批“缺乏国际视野”,第二次“案例对比维度单一”,第三次“政策分析框架陈旧”。对了开题答辩时,三位评委直接要求更换研究对象,气得他差点当场弃学。
三、论文送审堪称“鬼门关”
南大教育博士论文实行100%校外双盲审,这两年新增了“争议复审”机制。去年春季送审的论文里,有篇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论文,两位外审专家给出了“同意答辩”和“重大修改”的相反意见。结果学术委员会启动第三方复审,又找来五位专家重新评审,折腾了整整四个月才给出最终结论。当事人后来在朋友圈写道:“等结果那段时间,每天早晨睁眼先摸手机看邮箱,头发白了一半?!?/p>
四、导师组制度是把双刃剑
南大实行的导师组制度让很多人又爱又恨。除了主导师,还有两位副导师组成指导小组。有位在读博士的论文第三章连续被三位导师提出不同意见:主导师要求加强量化分析,副导师A建议增加个案研究,副导师B则认为理论部分需要重构。对了他硬是把同一章节写了三个版本,分别满足不同导师的偏好,私下戏称这是“学术端水大师养成记”。
五、时间管理才是隐形杀手
对于在职攻读的学员来说,协调工作、学业和家庭堪称“极限操作”。有位幼儿园园长学员的日程表是这样的:早晨7点到园巡查,9点溜去储物间开腾讯会议听课,午休时间改论文,晚上等孩子睡了再爬起来查文献。她最崩溃的一次是园里搞评级验收撞上论文中期检查,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小时,说一千,道一万在答辩现场差点晕倒。
六、经济账算起来肉疼
别以为读博只是脑力活,经济压力同样扎心。全日制博士每年1.2万的学费看着不高,但加上租房、资料费、学术会议差旅费,三年下来少说15万。在职的虽然能保留工资,但很多单位对脱产学习有明确规定——某位教育局科长为了参加半年的集中培训,不得不放弃即将到手的副处级晋升机会,现在提起这事还直拍大腿。
在南大读教育博士的日子,就像在攀登一座没有明显标识的山峰。你可能在文献堆里迷路过,在数据海里呛过水,在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崩溃过。但那些熬过来的前辈们都说,当你在学位服口袋里摸到那枚刻着“诚朴雄伟”的?;帐?,才会真正明白这座百年学府对学术这两个字的重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