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在职朋友的私信:"南京大学的工程博士国家到底认不认?"作为在制造业摸爬滚打十年、去年刚拿到南大工程博士学位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废话不多说:南京大学工程博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在教育部学信网能查到,跟全日制博士一样盖着教育部钢印。去年我们班38个毕业生,有6个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还有两个进了省重点实验室,这就是最实在的证明。
为什么选南大?三个硬核优势不得不提:
1. 双一流大学背书:去年QS排名全球第131位,工科实验室设备总值超过12亿,跟中电科、中兴通讯都有联合实验室
2. 真刀真枪培养模式:我读博期间跟着导师做了两个千万级横向课题,现在公司用的智能检测系统就是当时的成果
3. 周末授课人性化:每月集中上课4天,去年疫情期间还开通了直播回看功能
不过要提醒三类人谨慎报考:
想混文凭的:现在博士毕业查重率低于5%,我们班有3个延毕的
行业跨度太大的:最好有5年以上对口领域经验
急着评职称的:从入学到拿证至少要4年
报考建议:
今年招生简章明确要求有发明专利或省部级奖项,建议提前准备成果材料。学费方面,全程18万左右,分4年缴纳,比某些985院校便宜近10万。别忘了:今年新增了人工智能与制造工程方向,智能制造领域的从业者可以重点关注。
工程博士和学术博士的区别,哪个更适合职场人?
老王在国企干了快十年,琢磨着读个博士提升一下。可一搜资料懵了——工程博士和学术博士到底差在哪?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帮职场人看明白哪条路更实在。
一、教育目的:一个要落地,一个要上天
工程博士上课第一天,导师直接甩过来某车企的电池散热难题。三年里老王跟着团队跑产线、调参数,毕业论文直接解决了厂里卡脖子的技术痛点。这种博士培养就像实战特训营,专攻企业里的具体难题。
反观隔壁学术博士一姐妹,整天泡实验室研究燃料电池的基础原理。他的论文动不动就是数学模型和理论突破,虽然业界暂时用不上,但说不定哪天就能颠覆整个行业。
二、课程设置:车间VS图书馆
工程博士的课表看着像企业培训计划:除了必修的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课,还得去合作单位实打实干项目。某高校的工程博士项目,直接要求学生在华为、中车这类企业驻场半年。
学术博士的日常就是看文献、做实验、发论文。北京某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生,三年看了上千篇英文文献,实验室数据记录本摞起来比人还高。他们的本事全在能不能在顶级期刊上发文章。
三、毕业门槛:解难题VS闯关卡
某985高校的工程博士毕业要求明确写着:要主持过省部级重点课题,或者搞出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技术成果。去年毕业的李工,靠给航天院解决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难题,直接拿着项目报告就通过了答辩。
学术博士的毕业红线卡得死死的:至少两篇SCI论文打底。中科院某所的博士生小王,论文被国际期刊拖了整整一年才发表,差点没赶上毕业答辩。他们的毕业证书真是用无数个通宵的实验数据换来的。
四、职场得意:快车道VS长效药
制造业的HR张经理透露,他们招技术总监岗时,有工程博士背景的候选人特别吃香。去年空降的某新能源车企CTO,就是带着工程博士期间研发的电池管理专利来的,入职半年就带团队突破了量产难关。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门槛倒是铁板一块。某双一流大学的教师招聘明确要求学术博士学历,还要看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在研究所工作的陈博士坦言,所里评职称时,学术博士的论文优势就像游戏里的VIP通行证。
五、打工人该怎么???
三十出头的项目经理刘姐,去年选了工程博士在职读。她说:"带着公司实际项目去搞研究,既能拿学位又能解决工作难题,老板还特批了每周两天学习假。"而刚留校任教的赵老师则庆幸自己坚持读完学术博士:"现在带硕士生搞科研,当年啃的那些硬核理论全派上用场了。"
选哪种博士关键看饭碗端在哪。在车间摸爬滚打的,工程博士能直接给工作加buff;想吃学术饭的,学术博士就是敲门金砖。现在不少高?;垢懔烁?双导师制",企业专家和学术大牛联手带学生,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想两边兼顾的职场老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