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4条
首师大教育学非全日制博士,现在确实没公开招生,但要是单说这类项目本身,对咱在职搞教育的人来说,用处可不小。这两年好多中小学老师、教育机构的管理者都在念叨这事儿,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个实在的,去首师大官网翻最新的招生简章,不管是2024年的还是2025年的,教育学博士招的全是全日制。像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与教学这些方向,都要求全脱产读,学费一年1万,学制4年。也就是说,现在想读首师大的教育学博士,得辞职或者请长假,没法一边上班一边学。
不过往前数几年,2019年前后,首师大其实开过非全日制教育博士项目。那会儿主要招中小学的骨干教师,课程安排也灵活,周末或者寒暑假集中上课,平时线上学就行,不耽误上班。毕业要求跟全日制一样严,最后拿的学位证国家也认,学信网能查到。后来为啥停了?听说是教育部对非全日制博士的培养有了新规定,课程时长、科研要求都得重新规范,学校得把培养方案、导师团队这些理顺了才行,不是说开就能开的。
但不管首师大现在有没有,先说说非全日制教育博士这东西本身,对咱在职的到底有啥用。
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耽误工作。比如你是中小学老师,或者在教育局、教育机构上班,平时走不开,非全日制就能让你周末上课,平时该干啥干啥。好多人读完博,直接就评上高级职称了,工资涨一截不说,有的还跳槽去高校当讲师,路子一下就宽了。
北京有个区重点中学的教研主任,前几年读了别的学校的非全日制教育博士,毕业那年就从副高评上了正高,年薪多了小10万。他自己说,以前评职称总卡在学历上,读博不光是拿了证,研究课题的时候琢磨的教学方法,还真用到了学校的课改里,一举两得。
再说说学历含金量。非全日制博士的学位证,跟全日制的一模一样,国家承认,学信网能查。尤其在教育行业,评职称、竞聘个教导主任、校长啥的,博士学历就是硬门槛。你要是有这个证,跟别人竞争的时候,腰杆都能挺得直点。
而且首师大的教育学本身就挺牛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拿了A-,跟北师大还共建世界一流学科。学校里有教育部的数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这些平台,老师里还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真要是以后重启非全日制项目,课程质量和导师资源肯定差不了。
举个例子,首师大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套“学科融合、时空开放”的教学体系,学生能接触到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大数据这些新东西。要是非全日制项目开了,咱在职的学完,直接就能把这些技术用到实际工作里——比如设计个智慧课堂,或者开发个家校沟通的APP,这些成果不管是评职称还是拿教学奖,都管用。
再看看政策风向,这两年教育部一直鼓励高校多开非全日制博士点,特别是应用型的学科。教育学本来就偏实践,首师大又是“双一流”,恢复非全日制教育博士的可能性不小。2025年教育部还说要“扩大推免比例,向双一流倾斜”,这说不定也能间接推动非全日制扩招。
还有,首师大跟好多中小学、教育机构都有合作,像北京一幼、北海幼儿园这些,都是他们的实践基地。真开了非全日制博士,很可能搞“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带着工作里的问题做研究。比如“双减之后课后服务咋优化”“家校咋配合着教孩子”,这些课题接地气,研究出来也能直接用在工作里,出成果也快。
那对咱在职的来说,现在该咋整?
别光等着首师大,先把自己的本事练硬了。就算现在没项目,也能提前准备材料——比如发一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参与个省级以上的教育课题,这些都是以后申请博士的加分项。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白天上课带娃,晚上熬夜写论文,去年考上了华东师大的非全日制教育博士,现在成了学校的科研带头人,这就是提前准备的好处。
要是着急读博,也可以看看别的学校?;Υ蟆⒛暇┦Υ笳庑?,教育学非全日制博士一直有招生,要求跟首师大差不多。比如南京师大的教育管理非全日制博士,周末集中上课,学费一年2万,毕业要求发两篇C刊论文,想读的话可以先试试这些学校保底。
还有个小窍门,多盯着首师大教育学院的公众号,或者直接给招生办打个电话问问。2024年首师大搞了个“卓越博士”计划,虽然是全日制,但要求“有突出的科研潜力”,这说不定就是以后非全日制项目的隐形门槛,提前朝着这个方向准备准没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