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清华经济博士值不值得读,尤其是普通上班族能不能考。作为在清华读博第三年的老学长,今天掏心窝子和大家唠唠报考的门道。废话不多说:清华经济博士含金量确实高,但绝不是有钱就能上,也不是学霸专属,关键得看你是不是"对得上号"。
先说硬杠杠:
1. 学历卡得死:必须全日制硕士毕业(在职单证的不行),本科学校太差的可能会被重点关注。去年有个学弟本科二本但发了3篇C刊,照样过初审。
2. 年龄暗门槛:虽然文件写45岁以下,但实际录取的超过35岁就很少了,除非你有重大科研成果。
3. 推荐信要够分量:两位正高职称推荐是标配,最好有清华系老师的推荐(不是说非要找大牛,但至少要业内公认的专家)
费用这块很多人算错账:
学费明面9.8万/全程,但住宿费海淀校区每年2200,比外面租房省2万/年
隐形支出大头是调研经费,做田野调查的话,导师项目补贴根本不够用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学术会议开支,想发核心期刊至少得参加3次以上行业会议
“懂行的人”的血泪建议:
别死磕考试成绩!复试环节的科研设想比笔试重要得多。去年有个笔试第一的被刷,就因为研究计划书写的太泛。建议提前半年联系意向导师,把研究框架磨细了再报考。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清华经济博士毕业平均要5-6年,没有做好脱层皮准备的真别来。但要是能扛过来,平台资源确实没得说——我同门去年毕业直接进了国家智库,现在参与的都是省级规划项目。
清华经济博士毕业难度大吗?“老江湖”分享真实经历
一、入学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清华经管博士的录取率确实低,能考进来的人多少有点“学霸光环”。但入学后才会发现,和毕业比起来,考试真的不算啥。第一年的课程强度直接拉满,高阶宏微观经济学、计量方法这些课,作业量能让人熬到凌晨两三点。我们班当时流行一句话:“图书馆的日出比香山的还好看”。
最要命的是资格考试。这个号称“学术生死线”的测试,每年都会筛掉部分人。经济理论、数理方法、专业方向三门大考,考不过就要补修甚至分流。我室友考计量那门时,复习资料堆起来有半人高,考完直接去医院打了三天点滴。
二、论文这道坎,比山高比海深
开题报告就能刷掉三成人。我们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选题既要理论创新又要现实价值。有个师兄研究数字经济,前前后后换了七个题目才通过。导师们眼睛毒得很,稍微有点“炒冷饭”的嫌疑就直接打回重写。
发论文更是让人头秃。院里要求至少两篇CSSCI核心期刊,但现在好点的期刊审稿周期都要一年起。认识个师姐,论文被返修五次,每次修改都像扒层皮。最惨的是有个同学,临毕业前三个月被期刊撤稿,差点延毕。
三、导师组制度是把双刃剑
清华实行导师组培养模式,好处是能接触不同学术大牛,坏处是得同时应付多位大佬的“关爱”。我导是出了名的严格派,每周组会堪比论文答辩。有次我PPT里有个数据来源没标清楚,被当场要求重做三十页的图表。隔壁组更狠,有个师弟连续三周汇报没进展,直接被导师暂停了助研津贴。
但说句公道话,导师们是真舍得给资源。我写论文时需要某央企的微观数据,导师一个电话就帮忙对接了。出国开会、参加学术论坛这些机会,只要你想去,院里基本都给报销。
四、同辈压力能逼出潜力
在这里,你会发现身边都是“神仙打架”。有本科直博的竞赛金牌得主,有工作多年回来深造的行业大佬,还有发过顶刊的科研狂人。我们那届有个神人,博二就在《经济研究》发了文章,现在想想都肝颤。
但这种环境也逼着人进步。晚上十点的经管学院大楼永远亮着灯,周末的研讨室要提前三天预约。有次我在食堂听见两个博士边吃包子边争论模型设定,差点把豆浆泼到对方脸上。
五、熬出来的都是“特种兵”
能按时毕业的人,个个都练就了特殊技能:有人三个月啃完三百篇文献,有人能连续36小时写代码跑数据,还有人练出了边改论文边给本科生上课的“分心术”。记得答辩前两个月,我们层宿舍的咖啡机平均每天消耗两包豆子。
现在回头看,那些通宵改稿的日子、被导师批哭的瞬间、反复跑数据的崩溃,反而成了最宝贵的经历。清华的博士文凭不好拿,但正因为这份严格,走出去的人才敢拍胸脯说自己是真金不怕火炼。
如果你正在考虑这条路,建议提前做好三件事:练好数理基础,培养抗压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热爱的研究方向。毕竟在这条路上,光靠聪明走不远,还得有股子死磕的劲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