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我:"清华大学的金融非全博士到底怎么报?官网上写的招生简章根本看不懂哈!"作为“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唠点实在的。我花了三天时间整理了官网信息,还问了去年录取的师兄,发现这五个关键点最容易让人踩坑。
第一关学历要求就卡住不少人。官网上写着"硕士学历或同等学力",但去年实际录取的42人中,有38个是985/211硕士毕业。悄悄说个内部消息:今年开始会优先考虑有CFA/CPA证书的考生,尤其是金融机构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
报考流程有三步特别容易出错:①网上报名千万别卡说一千,道一万三天,去年系统崩溃导致200多人没报上;②推荐信要找直属领导+行业大牛双保险;③研究计划书千万别写得太学术,重点要突出金融实务创新。
学费方面,官网上公示的16.8万只是基本费用。根据师兄透露,加上教材费、论文指导费和外地考生的交通住宿,整体要准备25万左右。不过有个好消息:今年新增了校友企业奖学金,前20名录取的考生有机会减免30%学费。
很多人在面试环节吃亏。去年有个银行支行长,明明业绩亮眼,却因为没准备实操案例被刷了。面试官最爱问两类问题:一是"你关注的金融现象及解决方案",二是"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业"。记住要准备3个以上细分领域的案例,最好是跟当前经济形势挂钩的。
对了说个血泪教训:千万别相信什么"“抱过”"机构。去年有个考生花8万买了辅导课,结果连初审都没过。建议大家多参加清华经管院的公开课,官网每个月都有免费直播,既能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又能刷存在感。
清华金融博士毕业师兄坦白局:读非全到底值不值?
和清华经管院刚毕业的师兄撸串,聊起他读非全金融博士的四年,这位向来理性的学霸难得掏了心窝子:"当初交学费时手都在抖,现在回头看,这钱花得到底值不值?" 作为旁观者,我把他的大实话整理成干货,给正在纠结的你泼点冷水也加点热汤。
一、时间账本比钱包更重要
师兄掰着指头算:每周雷打不动三天泡图书馆,春节赶论文错过全家福,孩子家长会永远缺席。非全博士不是花钱买学位,是拿命换时间。"你以为白天上班晚上写论文很励志?连续熬夜三个月后,看着镜子里的发际线,真怕自己活不到答辩那天。"他苦笑说,同期入学的12个人里,有3个中途退学,都是被时间逼疯的。
二、人脉资源不等于朋友圈
坊间总说读非全能结识业界大佬,师兄却摇头:"开学典礼上确实加了某投行MD微信,但三年没说过一句话。"真正值钱的是同吃同住的师门情——导师凌晨两点回复论文邮件,同门帮着介绍项目资源,这才是实打实的人脉。"我们课题组5个人合伙开过咨询公司,虽然后来散了,但这段经历比课堂案例生动十倍。"
三、学历镀金要看含金量
关于非全博士的争议,师兄打了个比方:"就像限量版球鞋,识货的人知道这是联名款,不懂的以为是莆田货。"他入职某头部券商时,HR特意问过授课方式,但当看到导师是业界泰斗,研究方向与岗位高度契合,终面时CEO直接和他聊了半小时论文。"现在招聘更看重真本事,我带的实习生里有三个全日制博士,做行业分析还不如我这个'水博'。"
四、钱袋子要扛得住三重压力
清华非全博士学费25万起步,这还不算隐形成本。师兄当年每月工资2万多,除去房贷车贷,学费要分期付款。"最惨的时候,师母看我们几个太苦,每周炖一锅红烧肉送到实验室。"更扎心的是,同届全日制博士每月有补助,住着双人间宿舍,"我们非全生就像编外人员,蹭个学生证进图书馆还要解释半天。"
五、值不值的终极拷问
撸完说一千,道一万一串腰子,师兄突然正经:"你要是冲着升职加薪读非全,不如直接报MBA见效快;但真想深耕某个领域,这里能给你最锋利的武器。"他手机里存着张照片——答辩通过那晚,五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在清华学堂前抱着哭成一团。"现在遇到再难的并购案,想想那四年,就知道什么叫死磕到底。"
夏夜的风吹着烧烤摊的塑料布哗哗响,师兄把竹签子整齐码在桌上:"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得罪人的话,非全博士就像定制西装,不是人人都需要,但合身的人穿上,走路带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