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老师,清华大学的金融在职博士到底好不好考?"作为带过三届在职博士班的老辅导员,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去年报考清华经管的327人中,最终拿到录取通知的只有28人。但有意思的是,落榜的人里有近半数并不是输在考试分数上。我整理了过去三年学员的真实案例,发现下面这四个坑最容易让人翻车。
第一坑:工作证明开不对路子。去年有个在银行干了8年的中层,拿着人力资源部开的"综合管理岗"证明来报名,结果资格审查直接刷下来。金融在职博士要求的工作证明必须体现具体业务方向,后来他找分行重新开了"信贷风险评估主管"的证明才过关。记住,岗位名称里带"金融""投资""风控"这些关键词才稳妥。
第二坑:推荐信栽在细节上。去年有位学员找了清华校友当推荐人,结果因为推荐人退休前的工作单位与现单位名称不符,直接被判定无效。现在推荐信不仅要附推荐人身份证复印件,还要有半年的社保缴纳记录,这个新规定很多人都不清楚。
第三坑:研究计划书假大空。去年面试最高分的研究计划书,题目是《社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话术优化研究》,反而有个写《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的学员被淘汰。评委明确说过:"我们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追逐热点概念。"
第四坑:误判复试难度。去年有位笔试第一的学员,复试时被问到"如何用杜邦分析法评估你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卡壳了。在职博士复试特别爱问工作实操案例,建议大家提前准备3-5个自己经手的真实项目,整理成 STAR 结构(情境-任务-行动-结果)。
说到备考策略,建议重点攻克《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工程》两门专业课。历年真题里,期权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关题型占比超过35%。英语面试有个小窍门:准备10个金融领域的专业术语英文解释,去年有6道题都出自这个范围。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能坚持到说一千,道一万的考生,拼的不仅是学习能力。去年录取的学员里,有32%的人制定了精确到小时的复习计划,87%的人组建了备考小组互相监督。记住,这个考试就像跑马拉松,掌握节奏比盲目冲刺更重要。
金融在职博士值得读吗?十年从业者亲身经历告诉你
我是一同事,在银行干了十年信贷,去年刚拿到某985高校金融在职博士的学位证。身边不少同事问我:“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今儿咱不整虚的,就说说大实话。
一、读金融在职博士要扒几层皮?
先说时间成本。我们项目学制三年半,每周六全天上课雷打不动。碰上季度末冲业绩,周五加班到十点,周六早上七点还得爬起来赶高铁去上课。去年老婆生孩子正赶上论文预答辩,月子中心、学校两头跑,三个月瘦了十二斤。
再说课程强度。你以为在职博士水?我们班第一学期就退了两个人。宏观金融理论课上来就要求用DSGE模型做政策模拟,没点计量经济学底子的同事直接懵圈。我见过最狠的教授,单门课布置的英文文献一周能摞二十公分高。
二、钱袋子要扛得住
学费这块,我读的学校全程18.6万,北上广深的名校基本都在20-30万区间。这还不算隐形开销:每月往返交通费、外地同学住宿费、课题调研差旅费。我们组做普惠金融课题时,光是下乡调研就跑了六个省,这些学??刹桓ㄏ?/p>
更肉疼的是机会成本。我同学里有基金经理,为了写论文推了三个项目,少说损失百万业绩提成。所以别光看学费数,得算算自己停下手头工作的时间值多少钱。
三、真能学到东西吗?
说实在的,系统学习确实开眼界。以前看央行政策就是看热闹,现在能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聊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去年帮行里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直接用了博士期间研究的区块链票据方案,上线三个月拓客量翻倍。
但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人脉。我们班36人,有券商首席、私募合伙人、国企财务总监。上次帮客户做跨境并购,直接一个电话就约到了班里做国际税法的专家。在金融圈混,这些资源可比证书值钱多了。
四、别被这些忽悠瘸了
有些机构吹“免试入学”“保证毕业”,千万别信!正规在职博士和全日制是同一套培养标准,我们毕业那年全校延毕率37%。我导师带的全日制博士生都有人读了五年,何况我们在职的?
还有人说读博能升职加薪,这个得看单位。我们分行去年提的三个副总里,两个是硕士。领导原话:“博士学历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要是冲着升官去读,大概率要失望。
五、哪些人该读金融在职博士?
第一类:在体制内金融机构,走专业技术岗的。像我们总行研究局,新来的博士底薪就比硕士高两档,申请课题还有专项经费。
第二类:家族企业接班人。班里有个浙江同学,家里做外贸的,读完博士直接组建了家族办公室,用学到的资产定价模型重整了投资组合。
第三类:真心喜欢研究的。我们教授接了个绿色金融的国家重大课题,带着五个在职博士做,后来直接出了行业标准文件,这种成就感给钱都买不来。
六、这些坑千万绕开
选导师别光看名气,要查三年的学术产出。我室友跟了个“网红教授”,结果人家天天上电视做节目,根本没空指导论文?;褂行⌒囊斓匕煅У?,有些合作机构的教学质量跟校本部差着档次。
最重要一点:提前跟单位打好招呼。我同学在监管部门工作,读博期间恰逢借调银保监,差点因为无法协调时间被退学。现在很多高校要求脱产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这在职人员可得掂量清楚。
对了给句实在话:要是你现在天天加班到九点,孩子还没上幼儿园,领导又盯着晋升机会,真别勉强。但要是三十五六岁,在行业里有了积淀,想突破天花板,这可能是你对了一次系统升级的机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