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收到不少私信都在问:"花四五年时间读清华的金融博士到底值不值?"作为带过三届博士班的老学长,今天说点掏心窝子的话。直接上结论:值,但得看人下菜碟。
先说清华金融博士的硬核优势。去年我们统计了2018级博士班去向,28%进了一线券商研究所,19%在央行等监管部门,还有两个直接留校当副教授。最关键的是,这个圈子的校友资源真不是盖的——上次深圳校友会,光私募大佬就来了二十多个。但别急着心动,先看自己符不符合这三个条件:
第一类适合的:打算扎根学术的科研咖。清华每年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论文数量能进全球前20,光这点就碾压多数院校。隔壁实验室王师弟,博士期间跟着导师发了3篇SSCI,毕业直接拿到港科大教职。
第二类适合的:要在金融圈混出头的。去年某头部券商招宏观分析师,明确写着"清北复交博士优先"。更别说那些需要牌照的岗位,像我们班李同学考完CPA+保代,进投行三年就当上了VP。
第三类适合的:急需高端人脉积累的。说个真事儿,上个月参加校友茶话会,有个做量化投资的师弟直接在现场谈成了两千万募资。这种圈子效应,普通院校真给不了。
但下面这三类人我劝你三思:一是只想混学历的——清华博士毕业率常年卡在75%左右,去年还有两个延毕第三年的;二是家里没矿的,虽然学费看着一年三万不贵,但读博期间不能全职工作,隐性成本少说五十万;三是工作忙成狗的,我带的在职博士生里,能按时毕业的没一个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
说到这你可能要问:那普通人到底该不该冲?我的建议是拿张纸算三笔账:时间账(至少4年)、经济账(直接成本30万+机会成本)、发展账(未来十年规划)。去年有个银行支行长来咨询,我一看他40岁了还想读全职博士,直接劝退——有这时间不如去考个FRM实在。
亲情提示下,清华从2023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后,有个隐形门槛很多人不知道:如果硕士不是985/211的,除非有三大报(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的论文,否则初审都过不了。去年报考的127人里,符合这条件的才41个。
清华金融博士毕业十年,真实收入水平曝光
提到清华金融博士,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学霸”、“高薪”、“人生赢家”。但现实中,他们的收入究竟处于什么水平?毕业十年后,有人年薪百万,也有人月入几万。这种差距从何而来?结合身边真实案例和行业现状,咱们聊聊这个话题。
行业不同,收入差距能有多大?
金融行业细分领域多,收入天花板差别明显。
证券、投行、私募:这类机构薪资普遍较高。一位2013年毕业的师兄,在某头部券商做MD(董事总经理),税前年薪200万起步,加上项目奖金,好的年份能到500万。但工作强度大,常年“996”,出差应酬是常态。
公募基金、资管公司:中高层年薪在80-150万之间,但稳定性强。比如一位师姐在公募做投资总监,管理百亿规?;穑仔郊右导ㄌ岢?,年收入稳定在120万左右。
银行、国企、监管单位:这类岗位薪资相对“保守”。某师兄在央行某分行任职,副处级待遇,年薪约35万。但福利完善,公积金高,工作压力小,适合求稳的人。
北上广深VS二线,钱景差多少?
地域对收入的影响,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大。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的金融机构总部集中,薪资水平高。比如某外资投行在北京的VP(副总裁)岗位,年薪普遍150万起步。但生活成本也高,房贷、教育支出压力大。
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成都、杭州等地的分行或分公司,同岗位薪资可能打7折。例如某股份制银行杭州分行的部门经理,年薪约40-50万。不过房价低,生活质量反而可能更高。
个人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清华博士的学历是敲门砖,但十年后的发展,更多看个人选择和能力。
资源型选手:擅长积累人脉、抓机会的人,收入往往突飞猛进。例如某校友转行做家族办公室,靠圈层资源对接高净值客户,年收入超300万。
技术型路线:深耕量化、风控等领域的博士,薪资虽不如前台岗位,但优势在于“越老越吃香”。某师兄在保险资管做精算模型,年薪80万,但几乎不加班。
转行跨界:也有人跳出金融圈。比如一位师姐创业做教育科技,公司年营收过千万,但坦言“前五年基本在亏钱”。
隐性收入容易被忽略
除了工资,很多人的“副业”收入不容小觑。
培训、咨询:给企业做内训,一场2-3万;或在高校兼职授课,年入10-15万。
投资理财:利用专业优势炒股、买私募,收益波动大,但有人靠此实现被动收入覆盖房贷。
知识付费:开设线上课程、写财经专栏,头部博主年收入可达百万。
真实案例:不同活法,不同选择
案例1:张师兄(某私募合伙人)
前五年在投行加班攒资源,后跳槽私募,年薪从80万涨到300万,但常年凌晨2点下班,自嘲“拿命换钱”。
案例2:李师姐(某三线城市银行高管)
放弃北京offer回老家,现年薪28万,但住200平房子,孩子上当地最好学校,认为“性价比更高”。
案例3:王师兄(自由职业者)
接量化模型外包项目,年收入60万,工作时间自由,但坦言“社保医保全靠自己交,缺乏安全感”。
学历贬值?清华博士还值钱吗?
近年金融圈内卷严重,清北学历“标配化”趋势明显。但博士头衔依然有独特优势:
门槛优势:部分岗位(如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明确要求博士学历。
政策红利: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对博士有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倾斜。
行业口碑:在学术圈、政商领域,清华品牌认可度依然很高。
写在说一千,道一万:
收入高低从来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有人追求财富自由,有人看重工作生活平衡,还有人想用专业知识影响行业。十年时间,有人成了“大佬”,有人回归平淡,但共同点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