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在清华东门咖啡厅见到刚毕业的小王,他拿着两个红本本笑得合不拢嘴。原来他去年刚拿到清华经济非全博士的双证,现在单位评职称直接加了两档工资。这让不少在职朋友眼红,都在问:"清华的非全博士真的能拿双证?会不会是单证?"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清楚。
废话不多说:自2017年教育部改革后,清华非全博士和全日制一样,都是学历证+学位证双证!但要注意三个细节:
1. 证书编号第六位数字不同(1是全日制,6是非全)
2. 毕业证书标注"非全日制"
3. 档案不调转但保留工作证明
今年经济管理学院招的48个非全博士里,有36人来自金融行业。招生办李老师说:"现在报考的都是在职骨干,去年录取的考生平均工作年限7.2年。"报考要准备:
单位推荐信(盖公章)
近三年业绩报告
两篇核心期刊论文
研究计划书(1万字左右)
学费方面,经济非全博士全程28万,分4年缴清。我强调一点:每年3月报名时,要同时提交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和社保缴纳记录。去年有个考生就是社保断缴一个月被卡,白白耽误一年。
上课安排很人性化,每月集中4天(含周末)。我采访的在校生张姐说:"周四到周日上课,周五上午的计量经济学最烧脑,但老师会把复杂公式转化成Excel操作,我们银行人用着特别顺手。"
说到毕业,最关键的还是毕业论文。去年通过率78%,淘汰的主要是案例研究数据造假的。答辩组王教授透露:"我们特别看重实证分析,要求数据必须来自工作实践,最好能解决真实业务难题。"
清华大学非全博士申请需要单位同意吗?
一、清华官方规定:必须提交“定向就业协议”
根据清华大学最新发布的非全日制博士招生简章,所有非全博士申请者均属于“定向就业”类别。简单来说,就是学生读博期间不脱离原单位工作,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就业。因此,学校明确要求申请者在录取前提供《定向就业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换句话说,没有单位盖章的同意证明,无法通过资格审核。这和全日制博士的“非定向”模式完全不同,非全博士的培养方式直接与工作单位挂钩。
二、为什么必须经过单位同意?
1. 时间协调问题:非全博士的上课、科研任务需要占用部分工作时间,比如周末或集中授课。单位知情并同意,才能避免后续因学业与工作冲突产生纠纷。
2. 培养性质限制:清华的非全博士项目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强调“工学结合”。单位支持意味着学生能将研究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更符合教育目的。
3. 档案与社保关系:非全博士不调取档案和户口,社保、薪资等仍由原单位负责。若单位不知情,可能影响学生的劳动关系和福利待遇。
三、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什么?
1. 提前沟通,避免临时“卡壳”:建议在准备申请材料前,先和单位人事部门或直属领导打好招呼。部分单位可能对员工深造有内部流程(如审批表、备案等),留足时间处理。
2. 证明文件需规范:同意证明没有固定模板,但需包含“同意该员工报考清华大学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并支持其完成学业”等关键信息,加盖单位公章或人事章。
3. 特殊情况处理:
若单位不同意,能否报考?答案是否定的,缺少盖章材料无法进入后续环节。
自由职业或个体户怎么办?需提供社保缴纳证明、工作协议等材料,并说明个人职业规划,部分学院可能酌情放宽要求。
四、单位不同意,还有机会吗?
如果单位明确反对,又非常想读清华的非全博士,可以考虑两种方式:
1. 协商调整研究方向:向单位说明博士课题与本职工作的相关性,比如研究内容能直接提升业务能力或解决技术难题,争取支持。
2. 更换报考类别:若无法协调,可尝试转报全日制博士(需脱产学习),但需符合全日制申请条件,且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五、常见误区
“先考过笔试再找单位盖章”:清华的申请流程中,资格审核在考试前,未提交同意证明则无法参加初试。
“考上后离职,不影响就读”:若录取后更换工作,需重新与新单位签订定向协议,否则可能影响学籍注册或毕业答辩。
申请清华非全博士,单位同意是硬性门槛。建议有意向的考生提前规划,与单位充分沟通,确保材料齐全,避免因流程问题错失机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