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3条
这个老话题,又被推上热搜。我表弟去年刚拿到清华教育学非全博士录取通知,作为全程见证者,今天掰开揉碎和大家唠唠。
先说最实在的:清华毕业证上确实写着"非全日制",但钢印和校长签名和全日制一模一样。我专门拿着表弟的学位证去问过3家国企HR,得到的回复都是"清华博士学历我们认"。不过要注意,有些单位招聘公告里明确标注"全日制优先",这时候确实吃亏。
课程安排是每周六全天+寒暑假集中授课。表弟的导师是长江学者,带的全日制和非全学生共用实验室资源。有意思的是,他们班35个同学里,有12个中学校长、8个教育局干部,上课讨论时能听到很多一线教学案例,这是普通博士生接触不到的干货。
学费确实肉疼,3年下来18万打底。但表弟单位给报销60%,很多同学所在学校也有培养补贴政策。这里提醒大家,报名前一定要先和单位确认资助政策,有些单位要求签5年服务协议,违约要赔钱。
毕业难度比想象中高。开题报告淘汰率30%,中期考核还要刷人。表弟同届有6个同学因为工作太忙跟不上进度,说一千,道一万转成硕士毕业。不过能坚持下来的,毕业论文质量都不差,去年毕业的师兄论文还被收入CSSCI期刊。
就业方面,教育系统内特别认这个文凭。表弟所在的高中,有清华非全博士学历的老师评职称能加3分,相当于多发两篇核心期刊论文。但想去高校当讲师的话,有些985院校确实只要全日制博士。
建议三类人重点考虑:35岁左右的中层教育干部、想评正高职称的一线教师、计划转型教育管理的公务员。如果是应届生或者想进企业拿高薪,建议还是冲全日制。
非全日制博士就业会被区别对待吗?
很多人一听“非全日制博士”,第一反应就是“在职博士”。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你可以边工作边读书,不用每天泡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但要注意,现在的“非全博士”和过去某些“花钱买学历”的情况完全不同。国家从2017年开始明确要求,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博士的招生标准、毕业要求必须一致,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具备同等法律效力。
二、找工作的时候,企业真的会“另眼相看”吗?
这个问题得分情况看。
体制内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基本“一视同仁”。比如教育部早就发过通知,要求招聘中不得将学习形式(全日制/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实际案例中,不少高校教师岗、科研院所职位都明确接受非全博士报名。
民营企业:这里差异就比较大了。中小型企业可能更看重“实际能干活”,如果你读博期间有拿得出手的项目或行业资源,反而可能比全日制博士更吃香。但部分大厂或传统行业头部公司,确实存在“隐性门槛”,比如优先选择名校全日制毕业生。
不过有个趋势很明显:企业对“非全博士”的接受度在提高。尤其是技术类岗位(比如人工智能、医药研发),只要研究方向对口、有实践经验,企业更关心“你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你怎么读的博士”。
三、关键还是看这三点
1. 学校的牌子硬不硬
清华、北大的非全博士,和二本院校的全日制博士,哪个更受认可?答案不言而喻。很多HR坦言:“我们不是歧视非全,而是更相信顶尖高校的筛选能力?!?
2. 专业是否“接地气”
计算机、金融、临床医学等应用型专业,非全博士反而容易和行业接轨。比如某985高校的工程博士项目,学生直接带着企业课题入学,毕业时成果已经落地,企业抢着要。但如果是理论物理、基础数学这类偏学术的方向,全职搞科研的全日制博士优势更大。
3. 你读博的“姿势”对不对
有人读非全博士是为了混学历,三年就发了一篇水论文;有人却利用工作资源,搞出了专利、横向项目。同样是拿学位,后者在求职时掏出专利证书或产品案例,HR的眼睛立马就亮了。
四、给打算读非全博士的人提个醒
选对导师比选学校更重要:尤其要找有企业合作项目的导师,你的研究课题直接来自产业一线,就业时这就是“硬通货”。
别和工作脱节:既然选择非全,就要把工作和学习拧成一股绳。比如做市场工作的去读管理类博士,把公司里的实际问题变成研究课题。
主动打破信息差:很多单位招聘系统里默认勾选“全日制”,这时候直接打电话给HR说明情况,往往能争取到机会。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学历是敲门砖,但门敲开之后,能不能站稳脚跟,还是得看真本事。现在连高校评职称都开始弱化“出身”,强调实际成果了,企业更没有理由死磕“全日制”三个字。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底气说:“甭管我怎么读的博士,我能干的活儿就是比人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