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想考同济金融博士到底要准备啥?"作为带过三届博士生的辅导员,今天就跟大家说点实在的。别被官网上那些专业术语绕晕了,我直接给你划重点。
第一关学历卡得最死。去年有个学员拿着海外硕士学历来报名,结果发现毕业证没做留服认证,愣是没赶上材料初审。记?。汗谒妒勘匦胨て肴M庋Ю崆鞍肽曜鋈现?。
第二关研究计划书是重头戏。去年通过初审的考生里,有40%因为研究计划书被刷。千万别写假大空的"我国金融改革研究",要具体到像"长三角绿色金融交易机制创新"这种能落地的小切口。悄悄告诉你,提前联系导师时把计划书发过去,通过率能提高50%。
第三关推荐信要讲门道。去年有位考生找了两家银行行长写推荐信,结果反而不如找自己硕士导师+行业专家的组合吃香。记住:学术推荐+实践推荐才是黄金组合。
第四关英语证明别踩坑。去年有个考生拿着雅思6分申请,结果发现学校要求的是6.5分。注意看准最新要求:现在接受托福95/雅思6.5/六级520三选一,而且成绩单必须两年内的。
第五关学术成果要会包装。别以为发过两篇普刊就稳了,重点是要体现研究连贯性。比如有个考生把硕士论文拆成三篇发表,反而比单独发三篇不同主题的更有竞争力。
第六关面试必考题要准备。我整理了近三年高频问题,排第一的是"你的研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什么实际价值?"建议提前准备三个具体案例,比如陆家嘴金融科技试点案例。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内部消息:今年材料提交截止日期是9月30日,但8月会开放预审通道。建议7月底就把材料备齐,去年走预审的考生通过率比常规渠道高30%。
同济大学金融博士毕业难度大吗?“老江湖”真实经历分享
一、先说说课程和学分
同济的金融博士课程设置,绝对不是“水”的。前两年要修的学分不少,除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这些硬核课程,还要选修跨学科的???,比如大数据分析、风险管理。每门课的作业量和考试难度都不低,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推导,经常让理科底子好的同学也挠头。有师兄吐槽:“每次交作业前,实验室的灯都是通宵亮着?!?
不过,课程难归难,真正卡人的不是考试,而是中期考核。博士二年级结束前要完成一次综合答辩,不仅要汇报研究进展,还要接受导师组的“灵魂拷问”。听说有人因为选题被质疑创新性不足,直接被打回去重新换方向,相当于多熬一年。
二、论文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能不能毕业,关键看论文。同济金融博士的毕业要求里,至少要有两篇CSSCI期刊论文,其中一篇必须发表在“权威目录”里的期刊(比如《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现在C刊竞争多激烈?举个例子,某个期刊的年录用率不到5%,甚至要求实证数据必须有独家来源。
有个学姐分享过她的经历:为了拿到某央企的一手财务数据,她托了导师的人脉,来回跑了三趟北京,说一千,道一万在酒桌上和对方负责人喝到胃疼才拿到权限。论文写完后,投了四次都被拒,修改到第五版才勉强被接收。用她的话说:“发C刊不光靠实力,还得靠点运气和毅力?!?
三、导师风格决定“生存难度”
在同济读博,选导师堪比“二次投胎”。有的导师是“放养派”,平时不盯进度,但关键时刻要求极高;有的则是“细节控”,连论文里的标点符号都要改。最怕遇到手上项目多的导师——学生可能变成“科研+打杂”双料工具人。
听过一个真实案例:某博士生跟着导师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白天跑调研写报告,晚上熬夜搞自己的论文,结果导师嫌他论文进度慢,差点不让他参加预答辩。后来他干脆搬到学校附近的小单间,和室友约定“非必要不闲聊”,硬是咬牙扛了过来。
四、时间成本比想象中高
很多人以为读博就是“坐冷板凳搞研究”,但实际上,同济金融博士的时间会被切得很碎:助教、学术会议、课题组汇报、合作论文……再加上现在的就业形势,很多人从第三年开始就得一边跑招聘会,一边改毕业论文。
一个今年刚毕业的学长算过账:他博士读了4年半,期间参加过6次学术论坛,帮导师写过3本专著章节,自己发了2篇C刊,还去券商实习了半年?!耙敲谎颖?,我都觉得这进度算快的了?!?
五、心态和身体都得扛得住
读博到后期,拼的已经不是智商了。失眠、脱发、颈椎病成了“标配”,还有人因为长期焦虑去看心理医生。最惨的是,你好不容易写完论文,外审专家一句“理论贡献不足”就能让你一夜回到解放前。
但话说回来,能熬过来的人都有股“钝感力”——被拒稿了就改,被导师骂了就重写,数据跑不出来就换方法。隔壁实验室的一姐妹甚至自嘲:“我导骂我三年,现在听到‘重做’俩字都免疫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同济大学金融博士毕业难吗?答案恐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纬?、论文、导师、时间、心态……每一关都可能让你卡壳,但每一关也都有破解的办法。有人三年顺利上岸,也有人五年才看到曙光。如果说有什么通用建议,那可能就是——提前摸清规则,找个合拍的导师,然后做好“掉层皮”的心理准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