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约100元一晚-全国空降约茶品茶,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51龙凤茶楼论坛网北京

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首页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学校资讯 报考指南 问答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院???/a> > 同济大学 > 报考指南

读同济大学金融博士,毕业真的不愁找工作吗?

发布时间:2025-05-14 12:35:26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2024年同济大学金融博士就业真相:这四类人闭眼冲

"同济金融博士毕业到底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我特意找了3位近两年毕业的师兄师姐聊了聊,还翻遍了近5年的就业报告,发现这四类人读同济金融博士,就业时确实能甩开同龄人一大截。

一、就业去向比你想得更"野"

很多人以为金融博士只能进高校,实际上同济的毕业生早把路子走宽了。某券商研究所的HR我就直接说:"我们每年固定给同济留3个名额",去年毕业的张学长就是典型案例——他博士期间跟着导师做了国家级自贸区课题,还没毕业就被某头部券商以年薪45万预定。

除了传统的券商、基金、银行总行,现在越来越多毕业生杀入新领域:

科技公司金融科技部(蚂蚁金服去年招了2个同济博士)

地方政府金融办(参与区域经济规划)

国际组织驻华机构(需要双语能力的岗位)

二、薪资差距比本科大3倍

根据2023年内部调研数据:

本科毕业进银行:月薪8k-1.2w

硕士进投行:年薪25w起

同济金融博士:起薪普遍在35w-60w

更关键的是,博士进国企可以直接定中级职称,比硕士生少熬3年晋升时间。在某央企工作的李师姐透露,她入职半年就参与跨境并购项目,这是硕士学历根本够不到的机会。

三、学校给的隐形福利

1. 导师就是人脉库:王教授的弟子基本都被推荐到上交所/深交所实习

2. 长三角校友圈:陆家嘴金融圈有200+在职校友,每年办行业闭门会

3. 政企合作项目:在做的"数字人民币试点评估"项目,参与学生直接被央行课题组看中

四、这些人读着最划算

1. 本科双非但工作5年以上的金融机构中层

2. 理工科背景想转金融的(同济偏爱复合型人才)

3. 家里有体制内资源的(走政策研究路线)

4. 外语能力强的(国际业务方向缺口大)

不过要提醒的是,去年申请人数暴涨40%,现在想混文凭的根本毕不了业。我认识的在读生里,有人因为建模能力不过关被延毕,也有人靠开发交易系统模型拿到百万风投。

2024年读同济大学金融博士,毕业真的不愁找工作吗?

同济大学金融博士申请,导师最看中这三个能力

一、能“挖坑”也会“填坑”的研究嗅觉

这里的“挖坑”不是字面意思,而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金融领域的研究往往需要从海量数据或复杂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切入点。比如,有学生曾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信贷数据,发现传统风控模型在区域经济差异下的局限性,这个选题直接切入了当前普惠金融的痛点。

导师们特别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学术敏锐度”:能不能从新闻热点、政策变化甚至日常生活里捕捉到研究灵感?比如央行调整LPR利率,能否联想到它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而设计相关模型?平时可以多关注《金融研究》《经济研究》的前沿论文,试着用“假如我来做这个课题,会怎么改进”的思路去拆解。

二、数学建模不是选修课,是基本功

和某些高校偏重理论不同,同济的金融研究更强调“用数据说话”。有位导师直言:“我们宁愿要数学系跨考的学生,也不想要只会背理论的金融本专业生。”这里的数学能力不是指考试拿高分,而是能否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举个例子,研究绿色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需要用到随机过程描述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分析科技企业估值时,可能要结合期权定价模型。去年录取的一位同学,本科期间就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他用Copula函数构建的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模型,直接成了复试时的加分项。建议提前掌握Python、MATLAB等工具,至少能熟练使用Stata做实证分析。

三、讲得清复杂问题的“说人话”能力

千万别以为搞学术只要会写论文就行。导师们最怕遇到“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学生。有位博导分享过案例:面试时让考生解释Black-Scholes模型,结果对方花了20分钟复述公式推导,却说不清这个模型在当下数字货币市场的适用性。

真正打动导师的,是能把艰深理论转化成通俗表达的能力。比如用“天气预报”类比风险管理中的预测模型,用“拼乐高”解释资产组合的构建逻辑。这种能力在组会汇报、论文答辩时尤其重要。平时可以多参加学术沙龙,试着给非专业的朋友讲解研究课题,训练自己“说人话”的本事。

准备申请材料时,记得在个人陈述里具体体现这三个能力。比如描述科研经历时,不要只写“参与了XX项目”,而要说明“通过构建XX模型,解决了XX问题,该成果被应用于XX场景”。如果有行业调研或实习经历,更要突出数据分析过程和结论提炼方法。

亲情提示:同济的导师们特别注重学术传承,建议提前研读目标导师近五年的论文,在邮件联系时可以提出“您在XX论文中提到的XX方法,我尝试用XX数据做了验证,结果呈现XX特征”这样的具体问题。这比空泛的“我对您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更能留下印象。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