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收到很多同学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读的同济大学非全日制经济学博士,毕业后能当大学老师吗?"作为带过三届研究生的“上岸人”,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个事。
先上结论:能当!但要看具体情况。现在高校招聘早就不是"全日制一刀切"的年代了,去年教育部专门发文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招聘不得设置全日制限制。不过实际操作中,不同学校还是有差别。
先说硬性条件:
1. 学历要求:现在公办本科基本都要博士,这个同济的非全博士完全符合。但要注意有些学校会标注"需取得学历学位证",非全博士和全日制一样有双证,这点完全不用担心。
2. 科研成果:这才是真正的敲门砖。我带过的小王就是同济非全博士,读博期间发了3篇C刊,去年成功入职某省属重点大学。他说面试时根本没人问是不是全日制,全程都在讨论论文质量。
3. 教学能力:现在很多高校会有试讲环节。建议在读期间多争取助教机会,比如帮导师带本科生论文,或者参加教学技能培训,这些经历在应聘时都是加分项。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隐形门槛:
有些排名靠前的高校虽然不明说,但可能存在"潜规则"。我有个学生面过某985高校,对方直接问"能不能保证每周五天坐班",这就是变相筛选非全考生。这种情况建议重点考虑应用型本科或新升格本科院校,这类学校更看重实际教学能力。
给在读同学三个实用建议:
第一,尽早联系导师做课题。同济经管学院的张教授团队经常承接政府咨询项目,跟着做既能发论文又能积累实践经验。
第二,关注高校招聘时间节点。每年3-5月是招聘旺季,建议提前半年准备好材料,包括中英文简历、教学视频、代表作复印件等。
第三,别忽视人脉积累。多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长三角高校经济论坛这类活动,说不定就能遇到未来的同事。
对了说个真实案例:我去年毕业的李同学,同济非全博士,现在在上海某二本院校当讲师。他最大的经验就是主动出击,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就直接请教答辩委员有没有招聘信息,结果真获得内部推荐机会。
高校教师招聘,非全日制博士会被区别对待吗?
一、政策层面:学历“一视同仁”早有规定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效力。2020年,教育部又再次发文,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得设置“全日制”门槛。
但注意!政策归政策,实际操作中高校有没有“灵活操作”的空间?这就得看具体情况了。比如,一些985/211高校的招聘简章里,虽然没直接写“只要全日制”,但隐晦地提到“需具备系统性科研训练经历”或“优先考虑国内外知名高校培养经历”——这种表述,你细品。
二、高校招聘的真实情况:学科差异明显
高校招聘教师,核心看三点:科研成果、教学能力、学科匹配度。但不同学科对“非全日制”的接受度差别很大:
理工科:更看重论文、项目、专利。如果你是非全博士但手握3篇SCI一区,导师是行业大牛,甚至自带横向课题资源,学校抢着要。
人文社科:竞争激烈,很多岗位“明码标价”要求海外经历或顶尖院校背景。非全博士除非有突出的专著、国家级项目,否则容易被卡。
应用型专业(如艺术、工程):实操经验更重要。比如设计类专业,你有行业大奖或重大项目经验,非全反而可能成为优势。
三、非全博士的“隐形短板”
非全博士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科研时间?” 高校招聘时,人事处可能会担心两点:
1. 学术成果的“持续性”:比如读博期间是否稳定产出论文,导师团队是否具备高水平科研条件。
2. 教学与科研的平衡:高校教师既要上课又要搞研究,非全博士如果一直在企业工作,可能缺乏教学经验。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高校认可“产学研结合”背景。比如某双非院校招人工智能专业教师,明确写道:“具有企业研发经验者优先”。
四、“懂行的人”的经验:提前做好三件事
如果你是非全博士,想进高校,建议提前布局:
1. 摸清目标院校的“潜规则”:直接联系该校青年教师或人事处,问清楚“非全”是否影响职称评定、项目申报。
2. 用成果对冲疑虑:博士期间至少发2篇高水平论文,参与省部级课题,比解释“非全”更有说服力。
3. 积累教学经验:兼职代课、开设公开课,甚至录教学视频,证明自己能站稳讲台。
五、未来趋势:能力>形式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校用人需求多样化,非全博士的生存空间正在扩大。比如一些地方高校招“双师型”教师,明确要求“3年以上行业经验+博士学位”,这时候非全反而成了加分项。
但短期内,头部高校的“学历偏好”仍难改变。说白了,想进清北复交当老师,除非你有“诺奖导师+顶刊论文”的组合拳,否则非全学历确实吃亏。
对了说点实在的:
如果你已经读了非全博士,别纠结“会不会被歧视”,多攒成果、多混学术圈;如果还在犹豫要不要读非全,先想清楚目标——要是冲着进顶尖高校,建议咬牙读全日制;如果图的是工作学习两不误,地方高校或职业院校的机会更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