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在上海某金融机构工作的张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2018年报考同济经管非全博士时,最担心的英语考试反而最简单。真正让他夜不能寐的,是那些藏在培养方案里的"隐形关卡"——这可能是所有在职读博群体最容易忽略的真相。
第一道坎叫"学分组合拳"。经济学院要求非全博士修满28学分,但千万别以为随便选课就能凑数。核心课《高级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前沿》两门就占9学分,这两门课的挂科率常年保持在35%左右。去年有个做私募的同学,工作太忙缺了三次课,直接被取消考试资格。建议新生把这两门课拆开在两个学期修读,千万别头铁一起选。
论文开题才是真正的"鬼门关"。经济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选题必须与上海城市发展挂钩。去年有学员写"西部县域经济"直接被毙,后来改成"长三角一体化对上海金融业的影响"才通过。更狠的是预答辩环节,5位评审里只要有1位校外专家投反对票,就得全部推倒重来。建筑系转来的李工就栽在这,他写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被交通银行风控总监质疑实操性不足。
最要命的是CSSCI发表要求。非全博士必须独立发表2篇C刊,这个硬指标卡住了近半数人。有个在券商工作的师姐,论文被《经济学动态》晾了11个月,对了靠导师亲自打电话才赶上毕业末班车。这里有个诀窍:尽量选《上海经济研究》《城市发展研究》这类地域性期刊,录用概率能提高三成。
至于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当属学术活动积分。参加1次国际会议积2分,听10场讲座积1分,这个看似容易的40分指标,实际上需要至少参加3次境外会议。在银行当高管的王总就差点翻车,疫情三年凑不够出国次数,对了靠线上会议录像才勉强过关。
现在回头看,张明那届42个非全博士生,真正按时毕业的只有9人。但那些熬过来的,都在各自领域打开了新局面。有位做产业园运营的同学,毕业论文直接变成区政府招商引资手册;在投行工作的师妹,研究成果助她拿下保荐人资格。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同济的非全博士培养,本质上是在锻造既懂理论又能实战的行业尖兵。
同济大学非全博士导师选择秘诀:这三位教授最受在职生欢迎
第一位:建筑学院李教授——实践型研究的“领路人”
李教授在同济建筑学院的口碑,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不摆架子,能落地”。他本人有二十多年大型城市规划项目经验,带学生特别注重“产学研结合”。比如去年他带的在职博士生,课题直接对接某新区的智慧交通规划,学生一边上班一边做研究,数据来自实际项目,论文成果还能反哺工作,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在职生最喜欢他的一点是时间灵活。组会可以线上参加,阶段性任务不用坐班汇报,平时沟通主要通过邮件和定期的一对一线上讨论。用往届学生的话说:“李老师不会用琐事拴住你,但关键节点一定会盯紧进度,适合自律性强、想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职场人?!?
第二位:经管学院王教授——企业管理的“数据派”
如果你在金融、管理领域工作,王教授的课题组可能是“宝藏选择”。他擅长用大数据分析企业运营问题,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优化等,特别契合当前企业管理的热点。不少在职生反馈,跟着王老师做课题,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数据工具和分析模型,比如用Python做商业预测、用区块链技术优化流程等,“学完马上能用到公司项目里,老板都夸专业”。
王教授带学生有个特点:任务??榛?。他会把大课题拆解成多个小任务,每个阶段目标清晰,方便在职生利用碎片时间推进。比如每周布置阅读2篇核心文献,每月完成一次数据分析演练。学生说:“这种‘打怪升级’的模式特别适合上班族,不容易中途卡壳,成就感还强?!?
第三位:环境学院张教授——环保政策的“实战派”
在环保领域工作的在职生,几乎没人不知道张教授。他长期参与地方环保政策制定,课题方向紧扣国家“双碳”目标,比如工业减排技术评估、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等。学生做的研究经常被地方政府或企业采纳,甚至有人因为博士期间的成果被公司提拔为技术总监。
张教授的团队管理风格很“务实”。他不强求学生泡实验室,反而鼓励多跑一线:“环保问题光看文献不行,得去现场闻过污水、见过排污口,才知道政策怎么落地。”组里在职生通常每月集中1-2天实地调研,其他时间自主安排。有学生开玩笑说:“跟着张老师,既能攒学术成果,还能积累行业人脉,属于‘买一送一’?!?
选导师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研究方向是否匹配工作领域? 非全博士时间有限,尽量选能和工作内容形成“闭环”的课题,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2. 沟通方式是否适应个人节奏? 有人需要导师频繁督促,有人喜欢自主安排,提前了解导师的指导风格很重要。
3. 课题组资源能否为我所用? 比如行业数据库、合作企业资源、实验室设备等,这些“隐性福利”可能比论文指导更值钱。
亲情提示一句:选导师不是“追星”,不用盲目追求学术大牛。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指导,在你忙碌的时候给空间,这样的导师才能陪你稳稳走完博士之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