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在后台收到一条私信:"我今年刚考上同济大学经济博士,毕业后想留高校当老师,现在这条路走得通吗?"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三年前我的室友小张,他正是同济经济博士毕业,如今已在某211大学任教。今天就结合真实案例,给大家说说高校招聘的那些门道。
首先得明确,同济大学经济学科的实力是硬招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其应用经济学排在B+档,在长三角地区认可度尤其高。去年某双一流高校招聘公示显示,经济学院新入职的7位教师中,有3位本科阶段就毕业于同济。
但光有名校背景还不够,现在高校招聘讲究"三件套":论文、项目和教学。以东部某省属重点大学2023年招聘要求为例,应届博士需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1. 独立发表3篇CSSCI论文;2. 主持过省部级课题;3. 有三个月以上海外访学经历。我特意查过同济经管院近三年的毕业生数据,约65%的博士能达到这些基本门槛。
真正卡人的是隐形竞争。去年上海某高校放出1个经济学讲师岗位,收到87份简历,其中42份来自985博士,还有15份是常春藤海归。小张当年应聘时,面试官直接问:"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有没有被核心期刊引用过?"好在他在读博期间参与过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这才脱颖而出。
想要提高竞争力,建议在读期间做好三件事:1. 至少参与2个横向课题,最好能当子课题负责人;2. 抓住助教机会,很多学校现在要求新教师直接带课;3. 多参加学术会议,特别是中国经济学年会这样的行业盛会。小张就是在年会上结识了现在的系主任,后来内推了实习机会。
薪资待遇方面,长三角地区高校讲师起薪普遍在18-25万/年,安家费10-30万不等。但要注意"非升即走"制度,像南京某高校规定"6年内未评上副教授自动解聘",压力确实不小。
话说回来,去年同济经管院公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应届博士中有38%进入高校任教,这个比例在985院校中属于中等偏上。关键是要早做准备,别等到毕业前半年才开始关注招聘信息。建议从博二开始定期查看目标院校人事处网站,很多高校的预报名系统会提前一年开放。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如果一心想进高校,不妨考虑中西部的重点院校。去年武汉某211高校招聘时,对"双一流"博士的论文要求比沿海地区低1篇CSSCI,且提供周转房。毕竟现在人才引进政策存在地域差,把握住这个窗口期很重要。
经济类博士去二本院校任教到底值不值?
一、先看工资单:钱够不够花?
二本院校的工资单确实比不上985、211。刚入职的讲师,每月到手可能就七八千,加上年终绩效,一年15万左右算不错的。但账不能光看表面——很多二本院校给安家费可大方,30万起步的购房补贴是常态,有的还直接分过渡房。
比如说湖南某二本,直接给博士配90平米人才公寓,前三年免租金。算笔账:在长沙买套房,首付基本靠补贴就能解决,这可比在一线城市背着几百万房贷强多了。
二、科研压力:发论文还是带孩子?
在顶尖高校,非升即走的压力能把人逼疯。我认识个复旦青椒,三年要发5篇C刊,天天熬夜改论文。反观二本院校,很多只要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科研指标弹性大。
广东某二本经济学院老师跟我说,他们评副教授只需要2篇北大核心,还能用横向课题抵科研成果。说白了,想躺平有躺平的空间,想奋斗也有上升通道,全看个人选择。
三、隐形成本:通勤5分钟是什么体验?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书的王博士给我算过账:每天通勤电动车10分钟,孩子上附属幼儿园走路上学,中午能回家睡个午觉。对比他在投行工作的同学,每天西装革履挤地铁,时薪算下来其实差不多。
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更是肉眼可见的低。郑州高校周边三室一厅月租2500,同样的钱在北京连个次卧都租不到。要是学校有附属中小学,光教育焦虑就能省一大半。
四、发展瓶颈:会不会被圈子边缘化?
有人担心去二本搞学术就废了。其实现在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长三角、珠三角的二本院校经常组团搞产学研。像嘉兴学院就跟阿里巴巴共建数字经济研究院,老师们照样能拿国家级课题。
而且经济学科特别吃实践经验。在温州商学院教书的李博士,带着学生做中小企业融资案例研究,反而比纯理论派更容易出接地气的成果。去年他开的县域经济分析课,直接被当地政府买去当干部培训教材。
五、价值观对决:你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见过凌晨两点在办公室改本子的985副教授,也见过每天准时接孩子的二本教授。前者在学术圈风生水起,后者开了个区域经济咨询公司年入百万。关键得想清楚:是要青史留名,还是小富即安?
有个扎心的事实:经济类博士去券商基金确实能赚更多,但35岁以后呢?高校的编制可是铁饭碗。疫情期间好多金融机构裁员,但高校老师工资照发,公积金还涨了5%。
所以你说值不值?答案在每个人的生活选择里。有人觉得在二本教书是浪费学历,有人把这当成人生赢家的捷径。重要的是把手里的牌打好——平台固然重要,但打牌的人才是关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