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去年我帮表姐整理同济非全博士材料时,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符不符合条件就盲目报名。"在咖啡厅里,从事教育咨询7年的王老师掏出手机给我看:"你看这个学员,本科学历想报教育管理博士,工作才3年,材料初审就被刷了,还白交了500元报名费。"
一、同济非全博士报名门槛
1. 学历要求:必须持有硕士学位证(单证硕士需加试2门专业课)
2. 工作经历:教育相关岗位满5年(提供社保证明+单位聘书)
3. 年龄限制: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但40岁以上需额外提交职业规划书)
4. 科研成果:至少1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会议论文不算,知网可查)
二、这三类人建议绕道
1. "临时起意型":单纯为职称晋升,无明确研究方向(去年23人因此面试失败)
2. "学历镀金型":本科毕业直接读研,无实际教育工作经验(近三年0录取案例)
3. "预算紧张型":学费8.5万/年起,还不含食宿和调研费用(实际毕业花费普遍超30万)
三、“懂行的人”的“躲雷”诀窍
1. 推荐信要找对人才有用(中小学老师建议找正高职称的校长,高校老师需副校级领导)
2. 研究计划书别踩雷:避免"双减政策"等敏感话题,可转向"家校协同教育"等方向
3. 提前联系导师有窍门:每年9月官网更新导师名单,建议用学校邮箱发邮件,附上已发表论文的PDF版
"去年有个民办院校的老师,准备了3年才考上。"王老师指着手机里的聊天记录说:"他每年都去蹭同济的学术讲座,混脸熟,说一千,道一万导师主动问他为什么不报考。"
四、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英语四级没过能报吗?
A:可用雅思6.0或发表过英文论文替代
Q:周末上课还是寒暑假?
A:每月集中4天(含周末),每年7月有2周实践课
Q:毕业难度有多大?
A:近3年平均毕业率58%,最长可延至8年
准备报考的朋友建议先做三件事:查清自己社保缴纳年限、整理已发表论文清单、提前联系所在单位开具同意报考证明。亲情提示,9月报名系统开放时,一定要用360浏览器登录,去年有考生用谷歌浏览器导致材料上传失败。
同济非全博士延毕率曝光:这五个专业最难毕业
同济非全博士整体延毕现状
非全博士群体大多有本职工作,时间和精力被分散,毕业压力自然比全日制更大。根据同济内部数据统计,非全博士平均延毕率接近40%,个别专业甚至超过60%。这种高延毕率背后,既有学术要求严格的客观关键点,也有学生时间管理不足的主观原因。
这五个专业为什么容易延毕?
1. 土木工程:实验周期长,数据要求严
同济土木全国知名,但非全博士想毕业必须“过三关”:
课题需结合重大工程案例,实地调研耗时;
实验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返工率高;
导师对创新性要求极高,开题报告常被推翻重写。
有学生吐槽:“工地、实验室、办公室三头跑,头发都快熬白了。”
2. 建筑学:设计反复修改,评审标准模糊
建筑学非全博士最头疼的是“隐情评审”。设计方案既要体现学术深度,又得满足实用性,但导师的修改意见常常抽象:“感觉不够灵动”“空间层次不清晰”。有人改了8版方案才通过中期答辩,耗时两年半。
3. 环境工程:跨学科要求高,论文难度大
这个专业需要同时懂化学、生物、工程管理,论文必须解决实际污染问题。某在职博士为完成某工业园区废水处理课题,连续半年周末泡在工厂采样,结果数据还被质疑“样本量不足”。
4. 机械与能源工程:模型仿真耗时,设备资源紧张
非全学生很难抢到实验室的高端设备,比如风洞实验仪、热能分析仪。有人为了等设备空档,硬生生拖了9个月。加上仿真模型动辄运算几十小时,时间成本直接翻倍。
5. 交通运输规划:政策变动快,课题易作废
去年有个博士生研究“某城市地铁线网优化”,结果规划局突然调整线路,前期数据全作废。这类专业必须紧跟政策,但非全学生信息获取速度慢,容易踩坑。
延毕的三大常见原因
除了专业本身难度,还有几个“隐形杀手”:
时间冲突:单位突然派紧急项目,导致论文进度中断;
沟通成本高:导师平时忙,线上沟通效率低,反馈延迟;
论文查重率:在职博士容易引用过多行业报告,查重率飙升。
给在读生的实用建议
1. 选导师比选课题更重要:优先选择带非全经验、沟通效率高的导师;
2. 提前做风险预案:比如设备排队时,先用替代方案做模拟计算;
3. 利用碎片时间:通勤路上听学术讲座,午休时整理文献笔记。
非全博士值不值得读?
虽然毕业难,但同济的博士文凭在业内认可度极高。尤其是工程类企业,对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才非常青睐。建议报考前评估自身抗压能力,如果工作强度大,尽量避开实验周期长的专业。
亲情提示一句:别轻信“在职读博很轻松”的说法,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博士学位从来都不是靠“混”出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