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在同济大学食堂吃饭听到最多的话题是什么?不是建筑系的模型设计,而是金融圈同行们悄悄讨论的非全博士申请。作为去年刚拿到同济金融非全博士录取的“上岸人”,我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报考条件都没摸清楚,就着急忙慌准备材料,结果白交1500元初审费。
一、同济金融非全博士的真实门槛
去年我们班28个录取者中,24人来自银行总行/券商总部中层岗。招生简章上写的"3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是底线,实际情况是:
券商投行部负责人带过3个IPO项目
城商行分行副行长有省级重点平台融资经验
私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5亿
更关键的是需要两位业内正高职称专家推荐,其中一位必须是金融机构高管。
二、备考要避的三个大坑
1. 研究方向错配:有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拿着人工智能方向的论文去报金融工程组,直接被初审刷掉。同济的金融博士分量化金融、商业银行管理、资本市场三个方向,研究计划必须精准对应导师课题组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笔试准备误区:去年宏观经济学考题60%内容集中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是经济学院院长去年刚发的《经济研究》论文主题。建议重点关注近两年《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上导师团队的成果。
3. 面试隐形规则:穿着西装去面试的通过率比便装低40%——这是往届师兄统计的数据。面试官更看重行业实操案例,有位考生用"某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受阻"的真实案例做分析,现场就收到导师的课题组邀请。
三、这三类人建议谨慎报考
1. 纯学术背景无实操经验:某985金融硕士应届生准备了30页理论研究综述,面试时被问到"如何平衡银团贷款中各参与方利益"直接卡壳。
2. 工作未满5年的基层岗: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准备了行长签字的工作证明,但研究计划里关于财富管理的论述缺乏创新性,被质疑"岗位视野局限"。
3. 跨专业报考的理工科从业者:有位计算机博士想转量化金融,虽然数学建模能力强,但缺少金融数据实证经验,复试时在"高频交易策略回测"环节暴露出行业认知短板。
同济大学非全博士毕业要发几篇论文?导师亲口说的达标线
好多想报考同济非全博士的在职朋友都在问:"读个非全博士到底要发几篇论文才能毕业哈?"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结合我认识的几位同济导师亲口透露的要求,把这事掰扯清楚。
一、小论文发表数量是硬指标
导师原话是这么说的:"非全和全日制博士在论文要求上没区别,想戴博士帽,至少得在核心期刊发够两篇小论文。"注意这里说的可是本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期刊,发水刊或者非相关领域的杂志可不算数。听说医学院有师兄发过3篇SCI才达标,这事得看你具体专业方向。
二、发表平台有讲究
1. 理工科专业(比如土木、环境)更认SCI/EI收录的期刊,尤其是二区以上的文章加分多;
2. 人文社科类(比如经管、设计)主要看CSSCI/C刊,有些学院还会指定必须发在《同济大学学报》这类校办期刊上;
3. 计算机等新兴学科现在也开始接受国际会议论文,但必须是EI检索的顶会。
三、大论文才是重头戏
别光盯着小论文数量,毕业论文才是大头。导师别忘了:"查重率必须压到10%以下,盲审要过3位校外专家的关。"去年有位机械工程的学姐,小论文都发够了,结果大论文被盲审专家打回来重写了半年。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1. 期刊黑名单:学校每年更新不认可期刊目录,去年就有学生发在《xx科技》上结果不算数;
2. 作者署名:必须第一作者且署名同济大学,和校外单位合作的要注意单位标注;
3. 见刊时间:答辩前必须拿到正式刊号,网络首发不算,有个师兄就吃了这个亏延毕半年。
听说经管学院去年开始要求多一篇案例型论文,而设计创意学院允许用设计作品代替一篇小论文。所以说到底,最靠谱的办法还是开学头三个月就找导师要本专业的毕业细则。现在学校政策每年微调,千万别拿三年前的旧标准来套。
亲情提示下:同济图书馆每年都办论文写作培训,周三下午的固定讲座记得去蹭。导师私下说过:"现在查学术不端越来越严,宁愿晚毕业半年也别搞代写代发那些歪门邪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