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同济大学非全经济博士值不值得读?"这是三年被问爆的问题。作为在上海金融圈摸爬滚打10年的“懂行的人”,我亲自走访了3位在读学员,整理了这份全网最实在的测评报告。
先说大实话:同济经管院非全博士的学费确实不便宜。2024年最新标准显示,4年总费用在18-22万之间,这还不包括每月往返上海的交通住宿费。但真正要算的账不是钱,而是这三个关键点:
第一看学历需求。去年毕业的张姐给我算过明细账:她在外资银行当总监,读博后工资没涨,但成功转岗到战略研究部,年薪直接多了15万。而做小生意的王哥读完发现,民营企业根本不认非全博士学历,白花了三年时间。
第二看时间成本??纬贪才旁诿吭录?天授课,但实际情况是:开题阶段要每周见导师,论文期得天天泡图书馆。我采访的学员中,有1/3因为项目延期多交了2年学费。
第三看隐形资源。这里有个冷知识:同济非全博士可以共享全日制学生的数据库权限,还能参加校友会的投融资对接会。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学员,就是在校友会上拿到了300万天使投资。
别忘了三类人谨慎报考:年收入低于25万的家庭(经济压力太大)、工作经常加班的996族(根本抽不出时间写论文)、想靠学历跳槽到国企事业单位的(很多单位不认可非全博士)。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我表弟在杭州当基金经理,去年咬牙报了名。他每天5点起床看文献,周末全用来跑数据,刚收到论文盲审通过的通知。用他的话说:"这文凭就是金融圈的入场券,但买票前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扛住检票口的压力测试。"
非全博士和全日制博士的待遇区别有哪些?
一、入学门槛不一样
全日制博士的招生竞争更激烈,尤其是985、211高校的热门专业,导师手里名额少,考生得拼科研成果和笔试成绩。非全博士虽然也要考试,但很多学?;嵊畔瓤悸怯泄ぷ骶榈纳昵胝?,比如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我认识一位在国企工作的朋友,他考非全博士时,导师直接问他“能不能带着项目资源来读”,可见实际录取标准更灵活。
二、学习方式差别大
全日制博士要全天泡在实验室或图书馆,每天围着导师转。非全博士普遍采用周末授课或集中授课,有些专业甚至允许远程指导。但别以为非全很轻松——我见过边上班边写论文的工程师,凌晨两点还在改数据。他们最大的难题不是时间管理,而是如何把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三、经济成本算笔账
全日制博士每年学费大概1万左右,还能拿国家助学金和实验室补贴,相当于“带薪读书”。非全博士学费通常是全日制的2-3倍,而且没有生活补助。不过人家有工资哈!我表姐在高校当讲师,读非全博士期间工资照发,算下来反而比脱产读书更划算。
四、毕业难度有门道
教育部文件说两者毕业要求相同,但实际操作中,非全博士的论文选题往往更侧重应用性。某理工科导师透露:“带非全学生,我会建议他们直接研究单位的实际项目,这样数据收集方便,还能解决现实问题?!倍罩撇┦康穆畚钠砺鄞葱?,有时候为了发顶刊反而更难毕业。
五、社会认可度在变化
老一辈人总觉得“全日制才是正经博士”,但近几年情况在变。事业单位招聘简章上已经很少区分培养方式,国企职称评定也一视同仁。不过私企HR私下说,研发岗还是偏爱全日制出身,觉得他们“学术底子更扎实”。有意思的是,在管理岗招聘时,有工作经验的非全博士反而吃香。
六、政策待遇差异点
北上广深落户政策对全日制博士有加分,非全博士暂时享受不到。公务员考试的部分岗位仍限定“全日制学历”,这个要特别注意。但好在国家连续出台文件,要求企事业单位不得设置学历限制,比如2022年某省公务员招考就取消了培养方式限制。
七、导师态度分情况
年轻导师往往更喜欢全日制学生,能天天在实验室干活。而资深导师,特别是横向课题多的教授,反而青睐非全学生——这些人能带来行业资源,还能自筹科研经费。有个导师开玩笑说:“带非全博士就像产学研合作,他们单位的数据可比我们实验室的丰富多了?!?/p>
八、就业去向有侧重
全日制博士毕业后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占多数,走学术路线是主流。非全博士超过70%选择回原单位晋升,某省属高校明确规定:教师读博期间待遇不变,拿到学位直接评副高。也有部分人跳槽到企业当技术总监,带着博士学位和行业经验,年薪能谈高20%。
说到说一千,道一万,建议各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如果铁了心走学术道路,全日制博士是更稳妥的选择;要是已经在职场站稳脚跟,想提升学历助推事业发展,非全博士的灵活模式可能更适合。千万别盲目跟风,适合别人的路未必适合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