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层次:在职博士
招生简章
0篇
累计报读
0人
问答
2条
同济大学经济在职博士到底给不给双证?读完全文不踩坑
收到几十条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老师,同济大学的经济学在职博士毕业后是不是能拿双证?"今天就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讲明白,特别是准备2024年入学的朋友,建议先收藏再慢慢看。
一、话不多说:确实发双证!
同济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项目,是正经的学历教育。顺利毕业的同学能拿到两本证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历证)和博士学位证书。这个跟全日制博士的证书长得一模一样,教育部学信网都能查到备案。
这里要敲黑板划重点:很多机构宣传的"单证博士"其实是同等学力申博,和同济这种双证项目完全不是一回事。去年就有学员差点被忽悠,交了8万块才发现读的是单证班。
二、报考前必须知道的5个细节
1. 上课安排:每月集中4天(通常选周末+前后两天),上海四平路校区面授。疫情期间搞过线上课,但今年开始恢复线下为主。
2. 论文要求:和全日制一样要发2篇C刊,去年开始新增了预答辩环节。建议入学第一年就确定研究方向,别等到第三年手忙脚乱。
3. 导师选择:经济学院有23位博导,金融方向的张教授、产业经济方向的李教授都是热门人选。建议提前看导师近3年的论文方向。
4. 费用明细:学费分三年交,每年6.8万,加上答辩费、住宿费这些杂项,总共23万左右。注意教材费是单独结算的。
5. 毕业率:三年数据显示,按时毕业率在65%左右,延毕的同学大多卡在论文环节。
三、“懂行的人”的血泪教训
1. 年龄不是问题:去年录取的学员里,最大的52岁是企业高管,最小的28岁是银行中层。但40岁以上的建议提前做好时间规划。
2. 别轻信“抱过”班:有机构收15万承诺"全程托管",结果学员连开题报告都没过。学术造假现在查得特别严,去年退了3个学生。
3. 提前练好英语:专业课考试英语难度相当于专八,去年有个搞房地产的老总,专业课过了却栽在英语上。
四、2024年最新报考攻略
报名时间:今年网申截止到11月30日,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
新增材料:要交近五年科研成果清单,专利和横向课题也算分
考试变化:专业课笔试从开卷改为闭卷,加了案例分析题
录取比例:经济学院去年报录比是1:7.3,金融方向竞争最激烈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能坚持下来的都是狠人。我见过上市公司高管凌晨两点改论文,也见过二胎妈妈带着孩子来上课。要是打定主意要读,建议先把家庭和工作安排妥当,这个真不是花钱就能搞定的事。
同济大学在职博士学费23万,到底值不值得投入?
一、23万的学费里,到底买了啥?
先说清楚,这23万不光是“买个文凭”。同济大学在职博士的学费构成,一般包括课程费、导师指导费、实验资源使用费以及论文答辩等环节的成本。简单来说,交的钱覆盖了从入学到毕业的全流程服务。
比如,同济的工科、建筑类专业,实验室设备和科研资源在国内数一数二。如果你从事的行业需要接触前沿技术,这些硬件资源的价值可能远超过学费本身。另外,导师团队大多是行业内的“大?!?,他们的经验和人脉,对工作的隐性帮助很难用钱衡量。
二、哪些人适合掏这个钱?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咬牙砸23万读博,但以下几类人可以考虑:
1. 体制内“刚需”群体
比如在国企、事业单位或高校工作的人,评职称、升职时学历是硬门槛。博士学历能直接带来职务晋升或薪资上调,这类回报周期短、见效快,23万可能几年内就能“回本”。
2. 行业头部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比如在建筑设计院、汽车制造企业等与同济优势学科相关的单位,博士学位能强化个人专业标签,竞聘高管时更有底气。不少企业还会给高学历员工发放额外补贴。
3. 不差钱,但缺“身份”的企业主
有些创业者或家族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学历提升社会认可度。同济的校友圈资源(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能带来合作机会,这种隐性资源对生意人来说可能比学费更值。
三、回报率到底高不高?
很多人把“值不值”简单等同于“工资涨多少”,其实这事儿得看长远:
物质回报:一线城市部分行业(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博士入职起薪比硕士高30%-50%,但单纯靠工资赚回学费可能需要5-8年。如果结合职称、项目奖金等方面,回本速度会更快。
隐形回报:比如跳槽时简历过筛概率更高、申请科研项目更容易获批、参与行业峰会时话语权提升。这些机会带来的收益难以量化,但往往能打开职业天花板。
不过要注意,如果单纯为了“镀金”而读博,平时工作忙到没时间上课、搞科研,说一千,道一万可能论文都写不完,白白浪费钱。
四、掏钱之前,先想清楚三件事
1. 经济压力是否扛得住?
23万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辆中档轿车。如果需要贷款或借钱,得慎重考虑还款能力。建议预留至少1-2年的生活费,避免读书期间捉襟见肘。
2. 时间能不能挤出来?
在职博士一般周末上课,但写论文阶段可能需要连续几个月熬夜查资料、做实验。如果工作经常加班或需要照顾家庭,大概率会两头顾不上。
3. 是不是“跟风”心态?
看到同事朋友读了博士,自己也头脑一热报名,这种最容易半途而废。博士研究需要明确的目标,比如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或者转型到研发岗。
说到底,值不值的问题,得看你想要什么。有人图的是学位证上的“博士”俩字,有人要的是真本事和资源。同济的平台确实能提供机会,但能不能抓住,还得看自己怎么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