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约100元一晚-全国空降约茶品茶,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51龙凤茶楼论坛网北京

欢迎访问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首页 学校简介 招生简章 学校资讯 报考指南 问答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 院???/a> > 同济大学 > 学校资讯

同济大学教育博士值得读吗?“老江湖”掏心窝说5条大实话

发布时间:2025-05-12 14:35:37 来源: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分享到:

收到不少教师朋友的私信:"在同济读教育博士到底值不值?"作为带过三届博士生的高校青椒,今天就跟大家说点掏心窝的话??赐暾?条实打实的建议,保准你心里有杆秤。

先说同济的硬实力。教育博士点全国才30多个,同济作为985里最早批开设的,光是导师团队就有12个长江学者坐镇。去年我们课题组刚拿下教育部重点课题,光科研经费就480万。这些资源对于想深耕教育政策研究的人来说,就像给你配了辆顶配越野车。

但别光看学校牌子亮。教育博士分全日制和非全两种,培养方案差得可不止一星半点。全日制前两年要脱产,每月补助2850;非全虽然周末上课,但学费要8万8。我去年带的非全生里,有三位中学副校长都是自费来读的,人家图的是评职称时能加10分。

再说说毕业门槛。去年全校42个教育博士,按期毕业的只有28人。最卡人的不是论文,是那个3万字的实践报告。有个在教育局工作的学员,光调研就跑了17所学校,数据改了六遍才过关。不过只要跟对导师,毕业进度能快不少。我们团队有个特色,每周三下午雷打不动开组会,学生都说这是"论文加速器"。

读博性价比得看个人规划。如果是中小学老师想评正高,这个学历确实是快车道。但要是企业HR想转行,可能不如读个MBA实在。去年毕业的张老师,现在已经是某区教研室主任,他说读博最大的收获不是文凭,是跟着导师做省级课改项目积累的人脉。

亲情提示三个坑:①别信"“抱过”"的机构,去年就有考生被忽悠了12万;②研究方向要选跟工作相关的,有个学员研究"高校治理"却在中小学工作,开题就被否了;③做好时间管理,有个二孩妈妈学员,每次上课都带着吸奶器来图书馆。

说到底,值不值得读,关键看你的职业需求能不能跟学校的培养方向对上号。就像买鞋合不合脚,光看品牌没用,得亲自试过才知道。建议先去听两节公开课,跟在校生聊聊,比看一百篇攻略都管用。

同济大学教育博士值得读吗?过来人掏心窝说5条大实话

同济大学教育博士毕业难度大吗?

一、课程门槛:宽进严出是常态

同济教育博士的入学考试竞争确实不算最激烈,但进来之后立马能感受到压力。专业课考核不玩虚的,比如教育研究方法课,光啃书本根本不够。去年有个同学做实证研究,光是数据样本就返工了三次,导师我就直接说:“菜市场的白菜还能挑挑拣拣,学术数据必须干干净净?!?/p>

必修课里有个“教育政策分析”让不少人头疼。每节课都得带着自己做的政策模拟方案上台讲,底下坐着四五个教授轮番提问。有次某位同学做的课后服务政策设计,被老师当场挑出三个理论漏洞,直接要求重做框架。

二、论文这道坎:比想象中难跨

开题报告被卡是家常便饭。去年教育管理方向的博士生,平均修改了4.5次才通过开题。有位研究校园欺凌的师姐,选题方向改了三次:从泛泛的现状分析,到干预机制构建,说一千,道一万聚焦长三角地区城乡中学对比,这才符合导师要求的“螺丝壳里做道场”。

送审阶段更是严格。去年有篇研究家校合作的论文,三位外审专家意见相差悬殊:一个说理论创新不足,一个夸实践价值突出,第三个却质疑样本代表性。学生只能熬夜补充了三个区的对比数据,才惊险过关。

三、导师组制度:高标准严要求

同济实行导师组制度不是摆设。有位带过8届博士的教授直言:“我这儿没有60分万岁的说法,要么做到85分以上,要么重来?!庇懈霭咐艿湫停耗巢┦可戳税送蜃值谋弦德畚?,导师组开会时,学科带头人直接划掉四章:“这些内容硕士论文水平,配不上博士头衔?!?/p>

但严归严,导师们的指导是真上心。有位研究职业教育的老教授,带着学生跑遍了长三角的技工学校,甚至自掏腰包支持学生做校企合作调研。用学生们的话说:“老头骂人时凶得像门神,帮你改论文时又细致得像绣花?!?/p>

四、毕业流程:过五关斩六将

预答辩淘汰率大概维持在15%左右。去年有位同学研究在线教育,预答辩时被指出实验设计有缺陷,需要补做半年对照实验。盲审环节更残酷,遇到较真的专家,连参考文献格式都要逐条核对。有位倒霉的博士生因为引用了过时的政策文件版本,被打回来重新校订。

最刺激的是终辩现场。台下坐着七位评审,提问角度又刁钻又务实。有次答辩会上,专家直接让博士生现场用五分钟讲清楚“教育公平”的操作化定义,还要举出三个可量化的评价指标。用旁观者的话说:“那场面比求职面试刺激十倍。”

五、“上岸人”怎么说?

在读的王同学坦言:“熬了四年半,头发白了一半。但回头看看自己做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真被区教育局采纳了,值了!”已经毕业的李老师现在在高校工作:“当年改论文改到哭,现在带本科生论文,终于理解导师当年的苦心了?!?/p>

也有中途转硕的案例。张同学在博士第三年主动申请转硕士:“认清自己不是做学术的料,导师反而夸我及时止损的勇气。现在当中学老师,博士阶段的训练照样用得上?!?/p>

所以你说同济教育博士难不难?肯定不轻松。但它的难不是故意卡人,而是要逼出真本事。就像同济校园里那尊“同舟共济”雕塑说的:风浪越大,越要扎稳脚跟。要是只想要个文凭镀金,这儿确实不合适;但真想在教育领域搞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济的严格反倒成了最好的磨刀石。

推荐阅读:

Copyright?2020-2025 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2022001038号-1

报名咨询电话

400-860-3166

  • 招生顾问